(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固真丸治白帶久下不止,臍腹冷痛,其寒捫之如冰,陰中亦然,目中溜火上壅,視物KT KT無所見,齒皆惡熱飲痛,須得黃連末擦之,其痛乃止,惟喜干食,大惡湯飲。此病皆寒濕乘其胞內(nèi),故喜干而惡濕。肝經(jīng)陰火上溢走于標(biāo),故上壅而目中溜火。腎水侵肝而上溢,故目中KT KT 無所見。齒惡熱飲者,是少陽、陽明經(jīng)中伏火也,當(dāng)大瀉寒濕,以丸藥治之。故曰∶寒在下焦,治主宜緩,大忌湯散。以酒制白石脂、白龍骨以枯其濕。以炮干姜,大辛熱瀉寒水。以黃柏之大寒為因用,又為向?qū)АV畏ㄔ啤霉耪唠m有重罪,不絕人之后。又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又瀉齒中惡熱飲也。
以柴胡為本經(jīng)之使,以芍藥半錢以導(dǎo)之,又恐辛熱之藥太甚,損其肝經(jīng),故微瀉之,以當(dāng)歸身之辛溫,大和其血脈。此用藥之法備矣。
白石脂(燒赤,水飛研細(xì),曬干) 柴胡(各一錢) 白龍骨(二錢,酒煮水飛)當(dāng)歸(酒洗,三錢) 干姜(炮,四錢) 黃柏(酒洗) 白芍(各五分)
上為細(xì)末,水煮稀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宿食消盡,煎白沸湯放溫送下,無令胃中停住,待少時以早膳壓之,是不令熱藥犯胃。忌生冷硬物與酒、濕面。
上石脂、龍骨之澀以去脫,蓋濕多滑脫者宜之。
治婦人赤白帶下,不問遠(yuǎn)年近日,并皆治之。
龍骨(半兩) 舶上硫黃(三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空心無灰酒下。
茅花散治婦人血崩不止,赤白帶下。
茅花(一握) 棕樹皮(三寸) 嫩荷葉(三張) 甘草節(jié)(二寸)
上為細(xì)末,空心酒調(diào)半匙服。
〔山〕治赤白帶下。舊蓮房為末,入麝香,空心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