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線葉薊

    《中藥大辭典》:線葉薊拼音注音Xiàn Yè Jì別名

    野紅花、山紅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線葉薊。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丘陵、低山坡疏林下、郊野路邊、水溝邊和空曠地上。分布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紡錘形,稀疏分枝,肉質(zhì)。莖直立,上部分枝,有白色蛛絲狀毛或細(xì)軟毛?;咳~于花后雕落;中部葉近無柄,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上面粗糙,下面有稀疏白色蛛絲狀毛,邊緣不規(guī)則淺裂或不裂,并有長短不等的尖刺;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有長柄,總苞圓球形,紫紅色;花全部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長橢圓形,有冠毛?;ㄆ?~10月。果期10~11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線葉薊甙A和B,A為5,4’-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或5,4’-二羥基-3,6,8-三甲氧基黃酮的葡萄糖甙。

    性味

    酸,溫。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消腫解毒。

    復(fù)方

    ①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線葉薊根一兩(或花三至五錢)。水煎服。

    ②治赤白帶:線葉薊根五錢,白英一兩半,益母草四錢,棕櫚子一兩,紫花地丁、丹參各六錢。水煎服。

    ③治尿路感染:鮮線葉薊根、過路黃各一兩,地榆根、紫金牛、車前草各五錢。水煎服。

    ④治跌打損傷:線葉薊根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服。

    ⑤治乳腺炎:鮮線葉薊根、蔥白各適量。搗爛,加熱,噴黃酒適量,敷患處。

    ⑥治癤癰:鮮線葉薊根適量。搗爛,加黃酒敷患處。

    ⑦治神經(jīng)性皮炎:線葉薊根二兩,千里光一兩,水煎服,連服十天以上;另取苦參煎水,外洗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線葉薊根、山白菊根,加雞蛋清搗爛外敷,每天換藥一次。(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線葉薊拼音注音Xiàn Yè Jì別名

    野紅花、山紅花、尖葉小薊

    英文名all-grass of Linearleaf Thustle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線葉薊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lineare (Thunb.) Sch.- Bip.var. Pallidum (Kitam. ) Ling;[Carduus linearis 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700的山地草坡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及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線葉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直伸。莖直立,有條棱,上部有分枝,全部莖枝被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xì)胞長節(jié)毛或無毛至幾無毛。下部和中部莖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6-12(-23)cm,寬2-2.5(-5)cm,向上的葉漸小,全部莖葉不分裂,先端急尖或鈍或尾狀漸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民辦柄,上部葉則無柄,上面綠色,被雙細(xì)胞長或短節(jié)毛,下面色淡或呈淡白色,被稀疏的蛛絲狀毛,邊緣稀疏的蛛絲狀毛,邊緣細(xì)密的針刺,少有在葉下部兩側(cè)邊緣有凹缺狀微淺齒的。頭狀花序生莖枝端;總苞片形或長卵形,直徑1-2cm;總苞片約6層,向內(nèi)層漸長,外層與中層先端有針刺,內(nèi)層先端漸尖,最內(nèi)層先端膜質(zhì)擴(kuò)大,紅色;花紫紅色,花冠長約2cm,不等5深裂。瘦果倒金字塔狀,長約2.5mm,先端截形;冠毛淺褐色,多層,呈剛毛長羽毛狀,長達(dá)1.5cm?;ü?-10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中國薊醇(cirsilineol),3-去甲中國薊醇(cirsiliol)[1,3,中國薊醇4-葡萄糖甙(cirsilineol-4-monogluco-side)和 3-去甲中國薊醇4-葡萄糖甙(cirsiliol-4-monoglu-coside)[2,4]。

    性味

    味酸;性溫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癰;神經(jīng)性皮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Fěi Zhī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
  • 拼音注音Cū Fěi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根或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s......
  • 拼音注音Cū Máo Tí Gài Jué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軟刺蹄蓋蕨的全草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草叢......
  • 拼音注音Cū Máo Lín Gài Jué英文名Strigos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粗毛鱗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
  • 拼音注音Cū Huī Dì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柄灰包科真菌毛柄釘灰包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ttarraea stevenii (Libosch.) Fr.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鹽堿灘草地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