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大〕產(chǎn)后血虛,腠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痙,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fā)間狀,搖頭馬鳴,身反折,須臾十發(fā),氣息如絕,宜速斡口灌小續(xù)命湯,稍緩即汗止,如兩手摸控者,不可治也;
〔薛〕產(chǎn)后發(fā)痙,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極,或外邪相搏,以致牙關緊急,四肢痙強,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若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若無汗而惡寒,曰剛痙。然產(chǎn)后患之,實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yǎng)而致。故傷寒汗下過多,潰瘍膿血大泄多患之,乃敗證也。
若大補血氣,多保無虞,若攻風邪,死無疑矣。一產(chǎn)婦牙關緊急,腰背反張,四肢抽搐,兩目連札余以為去血過多,元氣虧損,陰火熾盛,用十全大補加炮姜,一劑而蘇,又數(shù)劑而安。余在吳江史萬湖第,入更時,聞喧嚷云∶某家人婦忽仆,牙關緊急,已死矣。
詢云∶是新產(chǎn)婦出直廚。余意其勞傷血氣而發(fā)痙也,急用十全大補加附子,煎滾,令人推正其身,一人以手夾正其面,卻挖開其口,將藥灌之不咽,藥已冷,令側其面出之,仍正其面,復灌以熱藥,又冷,又灌,如此五次方咽下,隨灌以熟藥遂蘇。
《夷堅志》云∶杜壬治郝質子婦,產(chǎn)四日,螈 戴眼,弓背反張。壬以為痙病,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政和間,余妻方分娩,猶在蓐中,忽作此證,頭足反接,相去幾二尺,家人驚駭,以數(shù)婢強拗之不直,適記所云,而藥草有獨活,乃急為之,召醫(yī)未至,連進三劑,遂能直,醫(yī)至即愈矣。更不須用大豆紫湯,古人處方,神驗屢矣。
小續(xù)命湯 治產(chǎn)后中風,及剛痙柔痙。
陳臨川云雖然。陳無擇評曰∶產(chǎn)后汗出多變痙,亦令服續(xù)命湯,此又難信。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不若大豆紫湯為佳?!毒址健反笫ド⒁嗔妓幰?。愚觀朱奉議云∶凡剛柔二痙,小續(xù)命湯并可加減與之。若柔痙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之說,朱奉議必有所據(jù)。雖大豆紫湯、大圣散良,亦不可偏見曲說,有妨古人之意。
大豆紫湯治中風頭眩,惡風自汗,吐冷水,及產(chǎn)后百病。或中風痱痙,背強口噤,直視煩熱。脈緊大者不治。《短劇方》主產(chǎn)后中風、困篤,背強口噤,或但煩躁或頭身皆重,或身重癢,發(fā)嘔吐、直視,并宜服之。
川獨活(去蘆,一兩半) 大豆(半升) 酒(三升)
上先用酒浸獨活,煎一兩沸,別炒大豆極焦煙出,急投酒中,密封候冷,去豆,每服一二合許,得少汗則愈,日進十服。此藥能去風消血結,如妊娠折傷,胎死腹中,服此得瘥。
陳臨川云∶凡產(chǎn)后口噤,腰背強直,角弓反張,皆名曰痙,又名曰 。古人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陰陽而治。今《產(chǎn)寶》諸書有中風口噤一門,又有角弓反張一門,其實一也。如憎寒發(fā)熱,有類傷寒,皆不論及,豈可只以一二藥治之。
大豆湯治產(chǎn)后中風,發(fā)則仆地,不省人事,及妊娠挾風,兼治蓐草之間,諸般病證。
大豆(五升,炒黃) 獨活(去蘆) 葛根(各八兩) 防己(去皮,六兩)
上 咀,每服五錢,酒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不拘時,日三服。
羚羊角飲子治產(chǎn)后氣實,腹中堅硬,兩脅脹滿,心中煩熱,渴欲飲水,欲成剛 、中風之疾。
羚羊角(半兩,鎊) 防風 羌活 桔梗(并去蘆) 敗醬(各八錢) 桂心 柴胡(去蘆)大黃(浸過煨,各一兩二錢)
為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更服地黃酒,用地黃切一升,炒令黑,瓷瓶中下熱酒三升,密封口煮令減半,任意服之。
防風當歸散
防風 當歸 川芎 地黃(各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二盞,溫服。
婁氏云∶續(xù)命湯、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太陽厥陰藥也。邪實脈浮弦有力者固宜,但產(chǎn)后血氣太虛之人,不宜輕發(fā)其表,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