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難經(jīng)集注》 虛實邪正第七(凡五首)

    作者: 王九思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

    丁曰。脈緩軟者濡。按之而有力者牢實也。楊曰。按之如切繩之狀。謂之緊也。

    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

    丁曰。陰陽者、主其內(nèi)外也。今陽不足。陰出乘之。在內(nèi)俱陰。故知出者為虛也。陰不足。陽入乘之。在外俱陽。

    故知入者為實也。楊曰。呼多吸少。吸多呼少。

    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

    楊曰。肺主聲。入心為言。故知言者為虛。肝主謀慮。故入心即不言。用為實邪。故知不言者為實也。楊曰。臟氣虛。精氣脫。故多言語也。臟氣實。邪氣盛。故不欲言語也。

    緩者為虛。急者為實。

    丁曰。陽主躁。陰主靜。陰即緩。陽即急。故知緩者為虛。急者為實也。楊曰。皮肉寬緩。皮膚滿急也。

    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

    楊曰。皮膚濡緩也。

    牢者為實。

    楊曰。皮肉牢強也。

    癢者為虛。

    楊曰。身體虛癢也。

    痛者為實。

    楊曰。身形有痛處皆為實。

    外痛內(nèi)快。為外實內(nèi)虛。

    楊曰。輕手按之則痛。為外實。病淺故也。重手按之則快。為內(nèi)虛。病深故也。

    內(nèi)痛外快。為內(nèi)實外虛。

    楊曰。重手按之則痛。為內(nèi)實。病深故也。輕手按之則快。為外虛。病淺故也。凡人病。按之則痛者。皆為實。按之則快者。皆為虛也。

    故曰虛實也。

    楊曰。是三虛三實之證也。丁曰。診按之心腹皮膚內(nèi)外。其痛按之而止者虛。接之而其痛甚者實。內(nèi)外同法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jīng)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經(jīng)言憂愁思慮則傷心。

    丁曰。心主脈。憂愁思慮。即心脈不得宣行。故傷心也。呂曰。心為神。五臟之君。聰明才智。皆由心出。憂勞之甚。則傷其心。心傷神弱也。虞曰。任治于物清箏棲靈曰心。今憂愁思慮不息。故傷心也。

    形寒飲冷則傷肺。

    丁曰。肺主皮毛。惡其寒。所以形寒飲寒則令傷其肺也。呂曰。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寒也。飲冷者、傷肺也。

    肺主受水漿。水漿不可冷凍飲料。肺又惡寒。故曰傷也。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

    丁曰。肝主謀慮。膽主勇斷。故怒極即傷其肝也。呂曰。肝與膽為臟腑。其氣勇。故主怒。怒則傷也。虞曰。素問云。怒則血菀積于上焦。名曰逆厥。又曰。怒甚嘔血。氣逆使然。故傷也。

    飲食勞倦則傷脾。

    丁曰。脾主味。飲食味美。而過食之無度。勞動其力。倦局其足。故傷脾也。呂曰。飲食飽。胃氣滿。脾絡(luò)恒急。

    或走馬跳躍?;蛞苑縿诿}絡(luò)裂。故傷脾也。虞曰。脾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謂納其五味?;鍤?。以養(yǎng)人身。今飲食勞倦而致自傷。是故圣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謹?shù)廊绶?。長有尺命。安致自傷。養(yǎng)生之道??刹唤湓铡?/p>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丁曰。腎主腰。腰者、腎之府。久坐則腎氣不得宣行。故損也。腎穴在足心底。名曰涌泉。居處濕地入水。故有損也。強力者。務(wù)快其心。強合陰陽。故傷其腎也。呂曰。久坐濕地。謂遭憂喪。強力者。謂舉重引弩。入水者。謂復(fù)溺于水?;驄D人經(jīng)水未過。強合陰陽也。虞曰。土主濕。自然之理也。今久坐濕地。則外濕內(nèi)感于腎。合之風(fēng)寒。發(fā)為瘴病。強力過用。必致自飲也。經(jīng)脈別論曰。持重遠行。必傷于腎。生氣通天論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經(jīng)脈別論曰。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胃也。

    是正經(jīng)之自病也。

    丁曰。此五者。皆正經(jīng)自病。非謂他邪也。呂曰。此皆從其臟內(nèi)自發(fā)病。不從外來也。虞曰。呂氏言其臟內(nèi)自發(fā)其病。不從外來。其義、非也。只如形寒飲冷傷肺者。謂外寒感于皮毛。內(nèi)合于肺。此從外來也。又飲冷入口。內(nèi)傷于肺。

    亦從外來也。余悉如此。圣人大意。言正經(jīng)虛則腠理開。腠理開則外感于內(nèi)。故曰正經(jīng)自病也。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fēng)。

    丁曰。中者、傷也。言中風(fēng)者。調(diào)肝應(yīng)風(fēng)。主色邪。散于五臟。為之五色也。呂曰。肝主風(fēng)也。虞曰。東方生風(fēng)。

    風(fēng)生木。惡風(fēng)。又巽木為風(fēng)。

    有傷暑。

    丁曰。傷暑者。謂心應(yīng)暑。主臭邪。放于五臟。為之五臭也。呂曰。心主暑也。虞曰。心火主暑。王于夏暑、熱也。

    素問曰。夏傷于暑。秋必瘧。

    有飲食勞倦。

    丁曰。脾應(yīng)濕。主味邪。散入五臟為五味。呂曰。脾主勞倦也。虞曰。正經(jīng)自病。亦言飲食勞倦。傷脾。今五邪亦言飲食勞倦。正經(jīng)病謂正經(jīng)虛。又傷飲食五邪病。謂食飲傷于脾而致病也。

    有傷寒。

    丁曰。肺主燥。而其令清切。惡寒。主其聲邪散入五臟。為之五聲也。呂曰。肺主寒也。虞曰。謂寒感皮毛。故曰傷寒也。

    有中濕。

    丁曰。腎應(yīng)寒。主水邪散入五臟。為之五液也。呂曰。腎主濕也。虞曰。水流濕之義也。

    此之謂五邪。

    呂曰。此五病。從外來也。虞曰。此五行相勝也。作邪如下說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fēng)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

    虞曰。巽為風(fēng)。屬木。故主中風(fēng)。木之華萼。敷布五色。作五邪。乃如下說也。

    自入為青。

    虞曰。木經(jīng)自病也。

    入心為赤。

    虞曰。肝邪入心。其色乃赤。

    入脾為黃。

    虞曰。肝邪入脾。其色黃也。

    入肺為白。

    虞曰。肝邪入肺。故其色白。

    入肝為黑。

    虞曰。肝邪在腎。其色黑。

    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

    呂曰。肝主中風(fēng)。心主傷暑者。今心病中風(fēng)。故知肝邪往傷心也。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

    呂曰。身熱者心。滿痛者肝。二臟之病證也。虞曰。心主傷暑。病則身熱。肝布兩脅。故脅滿。肝之乘心也。

    其脈浮大而弦。

    呂曰。浮大者心。弦者肝。二臟脈見應(yīng)也。

    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

    虞曰。心火也?;鹬?。五臭出焉。

    自入為焦臭。

    虞曰?;鹦匝咨?。則生焦臭。此曰正經(jīng)自病也。

    入脾為香臭。

    虞曰?;鹬痢F涑裟讼?。

    入肝為臊臭。

    虞曰。火之化木。其臭乃臊。

    入腎為腐臭。

    虞曰?;鹬?。其臭乃腐。

    入肺為腥臭。

    虞曰?;鹬穑涑裟诵?。

    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按此也字。當在下句之末。別本并脫去。)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呂曰。心主暑。今傷暑。此正經(jīng)自病。不中他邪。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

    虞曰。稼穡作甘。禮云。甘受和。故主味也。

    入肝為酸。

    虞曰。脾主味。為邪乘肝病者。乃喜酸味也。

    入心為苦。

    虞曰。脾主味。為邪干心病者。乃喜苦味也。

    入肺為辛。

    虞曰。脾主味。為邪干肺病者。乃喜辛味也。

    入腎為咸。

    虞曰。脾主味。為邪干腎病者。乃喜咸味也。

    自入為甘。

    虞曰。土為稼穡。本經(jīng)自病。乃喜甘味也。

    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呂曰。心主傷熱。脾主勞倦。今心病以飲食勞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

    呂曰。身熱者、心也。體重者、脾也。此二臟病證也。

    其脈浮大而緩。

    呂曰。浮大者、心脈。緩者、脾脈也。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

    虞曰。五金擊之有聲。故五音出于肺也。

    入肝為呼。

    虞曰。木之畏金故呼。啟玄子云。呼亦當嘯。

    入心為言。

    虞曰。此云言。素問云笑。謂金火相當。夫婦相見。故言笑。

    入脾為歌。

    虞曰。土母金子。母子相見。故有歌義。

    入腎為呻。

    虞曰。金母水子。子之見母。發(fā)嬌呻聲也。

    自入為哭。

    虞曰。肺主于秋。秋者愁也。其音商。商、傷也。故自入為哭也。

    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

    呂曰。心主暑。肺主寒。(按根據(jù)前后注例。此下脫今心病以傷寒六字。)得之。故知肺邪入心以為病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

    呂曰。身熱者心。惡寒者肺。此二臟病證也。

    其脈浮大而澀。

    呂曰。浮大者心脈。澀者、肺脈也。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

    丁曰。腎主水。水化五液也。虞曰。腎主水。水流濕。故五濕皆出于腎。

    入肝為泣。

    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陚麆t感而淚下。謂肺主悲。悲則金有余。木乃畏之。水者木之母。母憂子。故肝為泣也。

    入心為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之為汗。

    入脾為液。

    虞曰。土夫水妻。妻從夫則生涎也。

    入肺為涕。

    虞曰。北方生寒。寒生腎。今寒感皮毛。內(nèi)合于肺。肺寒則涕。是知入肺為涕。

    自入為唾。

    虞曰。腎之脈上絡(luò)于舌。故生唾也。離中六二爻是也。此則正經(jīng)自病。

    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呂曰。心主暑。腎主濕。今心病以傷濕得知。故知腎邪入心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

    呂曰。身熱者心。小腹痛者腎。腎邪干心。此二臟病證也。

    其脈沉濡而大。

    呂曰。大者、心脈。沉濡者、腎脈也。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后來者為虛邪。

    丁曰。假令心病得肝脈來乘。是為虛邪。肝是母。心是子。子能令母虛。故云從后來者為虛邪。呂曰。心王之時。

    脈當洪大而長。反得弦小而急。是肝王畢木傳于心。奪心之王。是肝往乘心。故言從后來也。肝為心之母。母之乘子。

    是為虛邪也。

    從前來者為實邪。

    丁曰。脾脈來乘。是為實邪。心是母。脾是子。而母能令子實。故云從前來者為實邪也。呂曰。謂心王得脾脈。心王畢。當傳脾。今心王未畢。是脾來逆奪其王。故言從前來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為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

    丁曰?;鹚粍儆谒?。心病腎脈來乘。故為賊邪。呂曰。心王得腎脈。水勝火。故是為賊邪也。

    從所勝來者為微邪。

    丁曰?;鹚鶆儆诮?。心病肺脈來乘。故云微邪。呂曰。心王反得肺脈?;饎俳?。故為微邪也。

    自病者為正邪。

    丁曰。無他邪相乘。則為正邪。呂曰。心王之時。脈實強太過。反得虛微。為正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fēng)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

    呂曰。心主暑。今心自病傷暑。故為正邪也。

    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

    呂曰。從前來者。脾乘心也。脾主勞倦。故為實邪。

    傷寒得之為微邪。

    呂曰。從所勝來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故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

    呂曰。從所不勝來者。腎乘心也。腎主濕。水克火。故為賊邪也。丁曰。夫在天之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腎主水與寒。在天之風(fēng)。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肝主風(fēng)。在天之暄暑。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心主暑。在天之燥。在地為金。

    在人為肺。肺主燥。在天之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脾主濕。此是天地人三才相通也。今經(jīng)以寒合肺。以濕合腎。以飲食勞倦合脾。此三者。義理稍差。未詳其旨。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丁曰。手三陰三陽應(yīng)天。主暄暑燥病。即欲得寒也。然陽者、明也。是以欲得見人。陽為腑。故言病在腑也。足三陰三陽應(yīng)地。主風(fēng)寒濕。故病即欲得溫。陰主臟。故不欲見人也。諸浮躁者。病在手。諸靜不躁者。病在足。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fā)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

    丁曰。臟病為陰。陰主靜。故止而不移。呂曰。臟者陰。決于地。(按決字疑當作法。)故不移動也。

    腑病者。仿佛賁向。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丁曰。腑病為陽。主動。故上下行流。居處無常。呂曰。腑、陽也。陽者法天。天有回旋不休。故病流轉(zhuǎn)。居無常處也。

    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