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針灸》 寒熱

    作者: 朱梓

    治骨寒熱。汗注不止。穴復溜治寒熱解散。淫濼頸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穴至陽治身解寒淫濼。 酸不能久立。穴光明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穴啞門治灑淅寒氣。穴陶道 神堂 風池治灑淅畏寒。厥逆。穴陰治灑淅惡風寒。虛熱。舌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穴魚際治發(fā)寒熱。穴浮白治頭重身熱。穴腎俞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zhuǎn)側(cè)。穴顱囟治身熱。穴太白 陽綱治身體煩熱。穴曲差治勞疾羸瘦。體熱。穴腦空治寒熱喘滿。穴肺俞治寒熱胸膈滿。穴天池治乍寒乍熱。穴少沖治寒熱。穴神道 少海治振寒。穴膽俞治灑淅振寒。穴臨泣治虛熱灑淅。毛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穴魚際治寒熱骨痛。穴膈俞治身寒熱。穴天突治身寒熱。引項強急。穴腦空治寒熱。穴飛揚 光明治臟腑積聚。心腹?jié)M。腰背痛。飲食不消。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隨年壯。又胃脘穴灸百壯。乃灸至千壯止。

    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jié)M。食嘔。舌根直。穴脾俞。并椎三穴。各灸七壯。

    治盜汗。寒熱惡寒。穴肺俞(隨年壯。針五分)。陰都百壯。

    治多汗寒熱。穴玉枕。五十壯。

    治三焦寒熱。穴小腸俞。灸隨年壯。

    治膀胱三焦津涎下。大小腸寒熱。赤泄。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穴三焦俞。灸五十壯。

    治身體腰脊如解。及治寒熱。

    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shù)。次灸撅骨尾竅骨也。以年為壯數(shù)。視背椎陷者灸之。舉背肩上陷者灸之( 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章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溪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經(jīng)闕其名)。 下陷脈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侖穴也)。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

    臍下三寸灸之(關(guān)元穴也)。灸毛際動脈灸之(氣沖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沖陽穴也)。巔上一寸灸之(百會穴也)。

    治身體腰脊如解。穴涌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