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氣功外氣療法》 嘔吐

    【病因】

    (一)外邪犯胃:感受風寒、暑濕以及穢濁之氣,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發(fā)生嘔吐。

    (二)飲食不節(jié):飲食過量,或食生冷油膩不潔之物,停滯胃中,不得運化,胃氣損傷而上逆、發(fā)生嘔吐。

    (三)脾胃虛弱:運化功能減弱,產(chǎn)生痰濕,胃氣受阻,氣逆不降而嘔吐。

    總之嘔吐多屬胃,任何病因損及胃,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均可引起嘔吐。

    【癥狀】

    (一)外邪犯胃:突然嘔吐,多兼惡寒發(fā)熱,苔薄白,脈浮。平掌測試檢查:胃脘部多有寒涼或熱或穢濁而密集的氣感。

    (二)飲食不節(jié):嘔吐酸腐食物,噯氣厭食,脘腹脹滿,得食愈甚,吐后脘舒,舌苔厚膩,脈滑。平掌測試檢查:胃脘部多有密集、阻滯、沉重的氣感。

    (三)脾胃虛弱:飲食稍多即吐,面色蒼白,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脈虛弱。平掌測試檢查:胃脘部及周身多有稀疏、微麻的氣感。

    【治療】

    (一)發(fā)功:

    1.先點揉脾俞、胃俞、膻中、中脘、內(nèi)關、足三里。

    2.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發(fā)氣于脾俞、胃俞,并順膀胱經(jīng)向下肢導引氣機,使其上下平衡。然后以同法發(fā)氣于膻中、中脘、梁門穴,并順任脈及足陽明胃經(jīng)向足三里穴導引,使胃氣下降。

    3.再以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發(fā)氣于神闕,并以神闕為中心向右推旋導引氣機,以降其氣。

    加減: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從胃脘引邪氣外出,或導向足三里排出。脾胃虛弱者,加平掌式,用震顫手法向中脘、脾俞、關元穴各發(fā)氣14息。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內(nèi)關、足三里、中脘。然后以龍含式,用拉引旋手法發(fā)氣,導氣達于內(nèi)關、足三里。

    (三)輔助練功:

    1.和胃降逆功:先用食、中、無名指指面,從胸骨切跡下推至劍突部36次,再揉膻中穴36次;然后呼氣時以兩手四指或全掌在腹部中線自劍突向恥骨聯(lián)合推36次;最后以四指面自中脘斜向腹之兩側分推36次。

    2.胸腹胃放松降氣功:臥位或坐位,自然呼吸,微閉雙目,排除雜念,全身放松,先吸一口氣想“靜”字,然后呼氣想“松”字,自胸至腹放松14息。再以同法自胸內(nèi)兩肺,至胃放松14息,導引胃氣下降。

    【病例】

    1:杜××,女,6歲,1979年8月22日初診。

    主訴:嘔吐5天,頻繁嘔吐,日吐10余次。嘔吐黃水樣不消化之食物,胸悶、口苦、咽干,近日不能飲水,飲后嘔吐。精神萎靡,煩躁,曾用慶大霉素、愛茂爾等藥治療無效。

    體檢:腹軟,肝在劍突下1厘米,脾未觸及,手足心熱,咽部充血,頸軟,舌苔薄白,根厚黃,脈滑。體溫36.9℃。平掌測試:胃脘部有密集麻脹氣感。

    診斷:嘔吐(急性胃炎)。

    治療:取穴:天柱骨、膻中、中脘、天河水、足三里、內(nèi)關。發(fā)功:先以推、揉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拉旋引手法發(fā)氣并順陽明經(jīng)向下肢和上肢導引。

    治療經(jīng)過:第1次治療后,患者當即能飲水200毫升。囑給于流質飲食。治療3次后諸癥消失,痊愈。

    2.王××,男,35歲,工人,1980年10月27日初診。

    主訴:嘔吐半月余。因喝酒引起胃痛、嘔吐。每于飯后胃脘部脹滿不適,下墜疼痛,頻頻嘔吐,腸鳴,矢氣。無其他病史。

    體檢:腹脹,劍突下壓痛,肝脾未觸及,舌苔厚膩,脈弦滑。平掌測試:胃脘部有阻滯、密集氣感。

    X線拍片檢查:食管粘膜與胃粘膜有交叉現(xiàn)象,胃大彎位于小彎之上,呈雙胃泡雙液面,幽門竇部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腸球部,垂直向下,使十二指腸球部呈倒吊狀。

    診斷:嘔吐(胃扭轉)。

    治療:取穴:闌門、右石關、梁門、氣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肩井。發(fā)功:先用推、揉、摩、拿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發(fā)氣,每日1次。

    治療經(jīng)過:經(jīng)治療1次,嘔吐、脹滿減輕。經(jīng)治療5次,癥狀消失,飲食正常。于1980年11月17日做X線鋇餐胃腸透視,胃部正常。痊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