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體解剖學》 1.脊柱各骨的形態(tài)

    椎骨vertebrae共24個,可分為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它們都具有類似的形態(tài)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處。

    (一)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圖3-3)。

    椎體vertebral body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支持體重。椎弓vertebralarch在椎體后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形成椎間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椎弓的后部呈板狀,叫椎板。左右椎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vertebralforamen,24個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vertebral canal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后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spinousprocess,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transverseprocess,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下關節(jié)突superiorand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es,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jié)突相對,以關節(jié)面組成關節(jié)。

    (二)頸、胸、腰椎的主要特征(圖3-1至圖3-4)

    頸椎(上面)第7頸椎(上面)圖3-1 頸椎(上面)圖3-2 第7頸椎(上面)胸椎胸椎圖3-3 胸椎

    腰椎

    圖3-4 腰椎

    ⑴頸椎cervical vertebrae,共7個,第1、2頸椎屬特殊椎骨,將單獨介紹。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其上面的左右兩端上翹,與上位椎骨椎體側緣構成關節(jié),有病變時可致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癥狀。頸椎椎孔較大。橫突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走行。橫突末端可分前后兩個結節(jié),特別是第六頸椎,前結節(jié)肥大,又叫頸動脈結節(jié),頸總動脈在其前方經過。頸椎關節(jié)突不明顯,關節(jié)面近于水平位。頸椎棘突一般短而平,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不分叉且特長,在頸部皮下,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

    ⑵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共12個。從上向下椎體逐漸增大,橫截面近三角形。椎體的后外側上下緣處有與肋骨頭相接的半關節(jié)面叫肋凹。橫突的前面也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jié)形成關節(jié)。棘突長,伸向后下方,鄰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疊。關節(jié)突明顯,其關節(jié)面位于冠狀方向。

    第1胸椎體的肋凹有一個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個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個全肋凹,橫突無肋凹。

    ⑶腰椎lumbarvertebrae共5個。椎體大,約呈蠶豆形。椎孔大。棘突為板狀,位于矢狀方向平伸向后。上、下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近矢狀方向。

    (三)特殊椎骨(圖3-5)

    環(huán)椎環(huán)椎樞椎

    圖3-5 上:環(huán)椎 下:樞椎

    ⑴環(huán)椎atlas是第1頸椎,呈環(huán)形。分前弓、后弓和左右側塊。前弓較短,內面有關節(jié)面叫齒突凹。側塊上面有橢圓形關節(jié)凹,與枕骨髁構成環(huán)枕關節(jié),下有圓形關節(jié)面與第2頸椎連接。上關節(jié)凹后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后弓長,中點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結節(jié)。環(huán)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

    ⑵樞椎axis為第2頸椎。椎體上方有齒突,與環(huán)椎齒突凹形成關節(jié)。在發(fā)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余形態(tài)同一般頸椎。

    (四)骶骨(圖3-6)

    骶骨和尾骨骶骨和尾骨

    圖3-6 骶骨和尾骨

    在發(fā)生過程中,骶骨sacrum由5個骶椎合并而成。全骨上大下小,前凹后凸。上面為底,下端為尖。中央部為5個椎體連成的骶骨體,兩側為骶骨翼,后面椎板融合圍成中空的骶管。骶骨體上面前緣突出,叫岬,前面有椎體融合遺留的4條橫線,橫線兩端有4對骶前孔。骶管上口兩側可見上關節(jié)突,骶骨后面正中線上可見棘突痕跡稱骶中嵴,兩側有4對骶后孔。再向兩側有粗糙不平的骶骨粗隆及與髖骨連接的關節(jié)面,叫耳狀面。骶管后下端敞開叫骶管裂孔。其兩側有骶骨角,是下關節(jié)突遺跡。

    (五)尾骨

    1. 尾骨coccyx由4-5節(jié)尾椎退化合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