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體解剖學》 股前部深層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觀察闊筋膜在大隱靜脈注入股靜脈處,可見隱靜脈裂孔(卵圓窩)。該處為薄層疏松結締組織覆蓋。即篩筋膜,卵圓窩的外側緣銳利為鐮狀緣。闊筋膜的外側部顯著增厚,形成髂脛柬,縱行切開髂脛柬上部,可見包于其中的闊筋膜張肌。觀察后保留卵圓窩和髂脛柬、大隱靜脈主干及其屬支,并將股外側、股中間股內側皮神經(jīng)自末端處游離予以保留,去除闊筋膜。

    2.分離并觀察股前群肌自髂前上棘向內下、斜越大腿前面至膝內側的帶狀肌為縫匠??;在正中線稍偏外側的縱行羽狀肌為股直肌;提起股直肌,可見其深面的股中間肌,在股前外側部,形成膝上外側隆凸的為股外側肌,其纖維斜行向內下;位于股前內側部,形成膝上內側隆起的為股內側肌,其纖維行向外下方。股四頭肌會合成一個強大的腱包繞髕骨并向下延伸為髕韌帶,附于脛骨粗隆。用剪刀順肌纖維方向修去其表面貼附的筋膜,以顯露肌纖維的行向。

    3.觀察股內側群肌及閉孔神經(jīng)淺層諸肌由內向外為股薄肌、長收肌和恥骨肌。在近恥骨處切斷長收肌的起始部向外下方翻開,可見其深面有較短小的短收肌和位于長、短收肌深面的大收肌。在短收肌與長收肌之間有閉孔神經(jīng)前支,短收肌與大收肌之間可見閉孔神經(jīng)后支。

    4.觀察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依次檢視股三角底邊(腹股溝韌帶)、內側邊(長收肌內側緣)和外側邊(縫匠肌內側緣)。其尖端為內、外側邊的交點,向下續(xù)于收肌管。股三角的頂為已去除的闊筋膜,底由內側向外側排列著長收肌、恥骨肌和髂腰肌。股三角內容物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股神經(jīng)、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管。除股神經(jīng)外,其余三結構被一漏斗形筋膜鞘所包繞,即股鞘。

    5.解剖股鞘和股管縱行切開股鞘的前壁,暴露位于外側部的股動脈和行于中間的股靜脈,并觀察連于股鞘前、后壁間的兩片纖維隔。在股靜脈內側,自卵圓窩向上修去充填于該處的疏松結締組織,如遇淋巴結也一并會除之,用圓鑷或刀柄向上通,則可見一漏斗形小腔隙即為股管。試以小指插入股管向上探查股管的境界,其外側鄰股靜脈。股管上口經(jīng)股環(huán)通腹腔,股環(huán)的境界留待腹腔解剖時再行查驗。

    6.解剖股動脈主干及分支在股三角內清理股動脈主干,股動脈上端除發(fā)出三條淺動脈(見淺層結構)外,主要分支為股深動脈。此動脈可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約4厘米處尋找,可見其起于股動脈的后外側壁。然后清理它發(fā)出的旋股內側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和穿動脈等分支。前二者主要依據(jù)血管行徑辯認,穿動脈判定的標志是:貼近股骨內側穿大收肌入股后部。如個別分支不易判定可留待股后部解剖時確認之。

    7.檢查股神經(jīng)及其分支股神經(jīng)在股三角內分為數(shù)條皮支與肌支,肌支支配恥骨肌、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皮支有股中間皮神經(jīng)、股內側皮神經(jīng)及終支隱神經(jīng)。前兩者已于淺層結構中觀察到,隱神經(jīng)見收肌管部解剖。

    8.檢查收肌管把縫匠肌向外側牽開。可見有光澤的收肌腱纖維板架于股內側肌和大收肌之間。在腱纖維板下部有隱神經(jīng)和膝降動脈從管內穿出。用刀尖劃開收肌腱纖維板,用刀柄向前外側推起股內側肌,觀察收肌管內容物,從前向后依次排列為隱神經(jīng)和膝降動脈,股動脈、股靜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