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運動各個關節(jié)的各組肌肉,既相互配合,又在配合中相互對抗,對抗的目的在于穩(wěn)定關節(jié)和骨骼,而配合的目的在于使某一肌群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如某一肌群癱瘓或骨折時,這個關節(jié)的各組運動肌群間的協(xié)同和對抗作用將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畸形或骨折斷端移位。
1.肱骨外科頸骨折:骨折線常見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與胸大肌及背闊肌止點之間,骨折的上端呈外展外旋位,這是由岡上?。ㄍ庹梗?、岡下肌和小圓肌(外旋)作用的結果;下斷端由于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內(nèi)收,再由于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圖5-29)。
2.三角肌止點以上肱骨干骨折:上斷端因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而內(nèi)收;下斷端因三角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
3.三角肌止點以下骨折:上斷端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岡上肌的作用而外展:遠側斷端則因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內(nèi)上移位(圖5-30)。
4.橈骨干旋前圓肌止點以上骨折:上斷端因肱二頭肌及旋后肌的作用使其向后呈外旋位;遠側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而呈旋前位。
5.橈骨干旋前圓肌止點以下骨折:近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后肌的作用而位于中位,遠斷端則因旋前肌的作用呈旋前位(圖5-31)。
6.橈骨遠端骨折:又稱為Colles氏骨折,骨折線靠近關節(jié)面(3厘米內(nèi)),近側斷端因旋前方肌的作用向前移位,遠斷端因外力及肱橈肌的作用向后及向橈側移位,同時,手偏向橈側,側觀呈“銀叉”式畸形。
圖5-29肱骨外科頸骨折
圖5-30 肱骨三角肌止點上、下骨折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nèi)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運動各個關節(jié)的各組肌肉,既相互配合,又在配合中相互對抗,對抗的目的在于穩(wěn)定關節(jié)和骨骼,而配合的目的在于使某一肌群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如某一肌群癱瘓或骨折時,這個關節(jié)的各組運動肌群間的協(xié)同和對抗作用將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畸形或骨折斷端移位。
1.肱骨外科頸骨折:骨折線常見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與胸大肌及背闊肌止點之間,骨折的上端呈外展外旋位,這是由岡上?。ㄍ庹梗?、岡下肌和小圓肌(外旋)作用的結果;下斷端由于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內(nèi)收,再由于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圖5-29)。
2.三角肌止點以上肱骨干骨折:上斷端因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而內(nèi)收;下斷端因三角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
3.三角肌止點以下骨折:上斷端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岡上肌的作用而外展:遠側斷端則因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內(nèi)上移位(圖5-30)。
4.橈骨干旋前圓肌止點以上骨折:上斷端因肱二頭肌及旋后肌的作用使其向后呈外旋位;遠側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而呈旋前位。
5.橈骨干旋前圓肌止點以下骨折:近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后肌的作用而位于中位,遠斷端則因旋前肌的作用呈旋前位(圖5-31)。
6.橈骨遠端骨折:又稱為Colles氏骨折,骨折線靠近關節(jié)面(3厘米內(nèi)),近側斷端因旋前方肌的作用向前移位,遠斷端因外力及肱橈肌的作用向后及向橈側移位,同時,手偏向橈側,側觀呈“銀叉”式畸形。
圖5-29肱骨外科頸骨折
圖5-30 肱骨三角肌止點上、下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