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脾熱口甜。
黃芩 黃連 大黃(煨,各五錢)
煉蜜丸,溫水下二十丸。
一方 治膽熱口苦,因謀慮不決。
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yuǎn)志,用水煎服。
小柴胡湯見寒門。
一方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加減服。
人參、白術(shù)、甘草、干姜。甚則加附子或加官桂尤妙。此從治之法也。
一方 治舌上無故出鮮血如線,槐花炒為末,敷之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