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注》 黃連湯證

    作者: 柯琴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此熱不發(fā)于表而在胸中,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邪氣者即寒氣。夫陽受氣于胸中,胸中有熱,上形頭面,故寒邪從脅入胃?!秲?nèi)經(jīng)》所謂∶“中于脅則下少陽”者是也。今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熱不得降,故上炎作嘔;胃脘之陽不外散,故腹中痛也。熱不在表,故不發(fā)熱;寒不在表,故不惡寒。胸中為里之表,腹中為里之里。此病在焦府之半表里,非形軀之半表里也。往來寒熱者,此邪由頰入經(jīng),病在形身之半表里。如五六日而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此傷于寒而傳為熱,非素有之熱。或腹中痛者,是寒邪自胸入腹,與此由脅入胸胃不同。故君以黃連,亦以佐柴胡之不及也。

    欲嘔而不得嘔,腹痛而不下利,似乎今人所謂干霍亂、絞腸痧等癥。

    黃連湯∶黃連(三兩)干姜(三兩)炙甘草(二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掰)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此亦柴胡加減方也。表無熱,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黃連以瀉胸中積熱,姜、桂以驅(qū)胃中寒邪,佐甘、棗以緩腹痛,半夏除嘔,人參補(bǔ)虛。雖無寒熱往來于外,而有寒熱相持于中,仍不離少陽之治法耳。

    此與瀉心湯大同,而不名瀉心者,以胸中素有之熱,而非寒熱相結(jié)于心下也??雌渚几鼡Q處,大有分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