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科匯纂》 正文

    耀山曰∶身骨尺寸之圖,其文載于《內(nèi)經(jīng)》、《靈樞》之篇,此成法長(zhǎng)度也。然而身有不齊,皆取本人中指中節(jié)為一寸之法,是合度耳。更有上身長(zhǎng)而下體短,以及首大而足小者,其何以度量哉?惟取上身者,取上之尺寸,取下體者,取下之尺寸,直者取直,橫者取橫,無不合度矣。至于骨之名目,及部位等穴,似有不同之處。今校各書所載,統(tǒng)繪圖中,詳注骨下,以便閱者參考而歸于一也。(骨圖略)

    耀山曰∶按通木、腰柱、杉籬、竹簾、抱膝各圖,乃接骨之器具,輔助其成功也,非圖不可。至裹簾、披肩、攀索、迭磚等器具,義已詳釋于后,故不復(fù)圖。而上 之器具,并其用法,皆繪于上 手法各圖之內(nèi)。智者自能融會(huì)貫通,不必斤斤冗述耳。

    通木圖(圖缺)

    通木背面用法圖(圖缺)

    通木正面用法圖(圖缺)

    腰柱圖(圖缺)

    腰柱用法圖(圖缺)

    竹簾圖(圖缺)

    杉籬圖(圖缺)

    竹簾杉籬用法圖(圖缺)

    抱膝圖(圖缺)

    抱膝用法圖(圖缺)

    耀山曰∶溯醫(yī)道之源,古人針灸藥餌,使內(nèi)邪不留,外邪不入。若損傷折跌,以法正之接骨之法,既有器具圖論矣。惟上 手法,雖專門名家,間有敘論及此,從未見有繪圖以詳其義者。余維古人左圖右史,并行不悖,大抵論物敘事,無以征信,須賴圖以發(fā)明,圖之重也久矣。爰倩名手,繪上 手法十四圖,則兼寫其情而摹其神也。學(xué)人如留心細(xì)玩,自能法外生法矣。

    治下巴脫落用手托法圖(圖缺)

    雙落難言語(yǔ),單錯(cuò)口不齊,倩人頭扶直,莫教面朝低,先從大指捺,然后往上擠,須分錯(cuò)與落,托法辨東西。

    治頸骨縮進(jìn)用汗巾提法圖(圖缺)

    頸骨縮入里,左右尚可動(dòng),發(fā)辮先解散,布巾下兜籠,兩肩齊踏實(shí),雙手一把總,緩緩提拔出,安舒莫倥傯。

    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圖(圖缺)

    背骨突出外,傴僂似蝦躬,骨縫必開錯(cuò),脊筋定起隴,從高提兩手,底下腳并空,筋骨按平直,還仗綁縛功。

    整腰骨陷入用枕 法圖(圖缺)

    腰骨陷入內(nèi),皆因筋繃裂,俯伏板凳上,脊背骨 凸,器具安妥當(dāng),手法并按捏,腰背俱一般,莫逢致命節(jié)。

    上肩 用手兩邊拉法圖(圖缺)

    肩胛骨 脫,有須不能捋,胸中攔抱住,兩邊齊拉拔,入臼骨歸原,手動(dòng)上下活,不用夾與縛,全憑膏藥抹。

    上肩 用肩頭掮法圖(圖缺)

    上肩巧捷法,獨(dú)自一人掮,手先擒拿住,肩從腋下填,將身徐立起,入 已安痊,漫道容易事,秘訣不亂傳。

    拉肘骨用手翻托法圖(圖缺)

    肘尖鵝鼻骨,俗名手拄撐,掣肘因是挫,筋縱骨不正,若逢打與跌,筋骨兩倚傾,拉推并翻托,筋舒骨亦平。

    拉肘骨用腳牮法圖(圖缺)

    肘彎骨搓出,臥病憂采薪,腳從腋下踏,指向臂上親,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無痛苦,較比兩肘勻。

    捏腕骨入 手法圖(圖缺)

    腕骨屈而宛,形如龍虎吞,手心貼于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于后,手掌往下捫,均須帶拔勢(shì),妙法出秘門。

    上大腿 用手拽法圖(圖缺)

    人身之大 ,惟有環(huán)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節(jié),走馬因墜墮,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動(dòng),拽入莫再跌。

    上大腿 用繩倒吊法圖(圖缺)

    大腿骨出 ,法莫妙于吊,將腳高懸起,用手漫按調(diào),骨響 已入,腿平患即消,貼膏與服藥,行動(dòng)休過 。

    上大腿 用腳牮法圖(圖缺)

    牮法如何牮,兩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脛跗邊,手仗身勢(shì)捷,足趁腿力便,靜聽骨內(nèi)響,其患即安然。

    推膝蓋骨歸原手法圖(圖缺)

    膝蓋活動(dòng)骨,昔者孫臏刖,離窠即為患,出臼便成窟,能左能右偏,或下或上越,推拿歸于原,徐徐莫倉(cāng)卒。

    挪腳踝骨入臼手法圖(圖缺)

    下跗之上,俗稱腳孤踝,內(nèi)凸向外拗,外出望里把,只要無偏倚,莫使有高下,并用拉拽捏,此法謂之挪。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