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實驗動物科學》 三、主要品種

    靈長類(Primates)動物包括:

    1.巨大類人猿(Apes):

    (1)長臂猿(Hylobates)

    (2)猩猩(Simia Satyrus)

    ①猩猩(Chmpanzee),類人猿的一種,因其對若干人的疾病有易感性而被用于實驗。

    ②馬來亞猩猩(Orangutan),類人猿中的一種,易感染與人類相同的某些病,常用于實驗研究。

    (3)大猩猩(Gorila gorilla)

    (4)黑猩猩(Pan Satyrus)

    2.狒狒(Babnoons)

    3.

    在醫(yī)學科學研究中廣泛應(yīng)用的主要是獼猴屬猴,主要有12個品種。

    1.恒河猴:又忠羅猴、廣西猴等。學名為Macaca mulatta,英文名Rhesus monkey,屬哺乳綱,靈長目,狹鼻亞目,獼猴科(Cercopithecidae)。最初發(fā)現(xiàn)于孟加拉的恒河河畔,所以稱恒河猴或孟加拉猴。我國廣西的這種猴很多,所以俗稱“廣西猴”。過去一般都稱獼猴,但獼猴是屬名,此種稱法不妥,容易混淆,以稱恒河猴為宜。恒河猴的分布由印度的北部往東,通過尼伯爾、阿薩密、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以及我國西南、華南各省、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安徽黃山的猴子也是恒河猴,河北的東陵也曾發(fā)現(xiàn)過恒河猴。

    2.熊猴:學名Macaca Assamensis,英文名Assamese monkey,分類所屬同恒河猴。熊猴又稱阿薩密猴或蓉猴。產(chǎn)于阿薩密、緬甸北部以及我國的云南和廣西。熊猴和蓉猴是廣西的土名。形態(tài)和恒河猴很相似,如不仔細分辨,則很難區(qū)別。身體比恒河猴稍大,面部較長;毛色較褐,腰背部的毛色和其它部分相同,缺少恒河猴那種橙黃色的光澤,毛也料粗,不如恒河猴細密;面部、兩耳為肉色,老猴面部常生雀斑;頭皮薄,頭頂有旋,頭毛向四面分開;雄猴身長約65cm,尾長約23~25cm,體重約12~14kg,雌性較小。其行動不如恒河猴敏捷和活潑,小猴也不如恒河聰明易馴,叫聲和恒河猴不同,聲啞,有時如犬吠。

    3.紅面斷尾猴:學名Lyssodes Speciose melli,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分類所屬同恒河猴。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模式亞種(L.S.Speciosa)產(chǎn)于泰國、緬甸、印度和我國云南等地。紅面斷尾猴又稱華南斷尾猴,土名叫黑猴和泥猴。本屬各猴的尾巴有的已退化到幾乎沒有,有的已縮至僅占身體的1/8~1/10左右。毛色一般為黑褐色,但隨年齡和性別稍有不同,有的幾乎全黑,有的較褐,略似朱古力色。面部大多數(shù)發(fā)紅,但紅的深淺不同,這與發(fā)育有關(guān),小時不紅,越接近成熟面色越紅,到老年經(jīng)色又漸衰退,轉(zhuǎn)為紫色或肉色,還有少數(shù)變成黑面的。小猴生下時為乳白色,非常鮮明,不久毛色就變深,由黃褐色變?yōu)闉鹾谏?。平頂?shù)拿L,由正中向二邊分開,自幼即很明顯。雌猴乳頭為紅色,因為色素的關(guān)系,有時為一紅一蘭。雄猴身長約60~65cm,尾長約5~7cm。紅面斷尾猴常用于眼科和行為研究。

    4.四川斷尾猴:學名Lyssode speciosa thibetanas。又稱藏酋猴。是紅面斷尾猴的一個亞種,產(chǎn)于四川的西部、西藏的東部。毛色和紅面猴差不多,也為烏黑色,但稍淺,褐色較多,沒有純黑色的,胸腹部淺灰色的毛很多,毛的長度也和紅面猴差不多,但被毛比紅面猴為厚。面色偶爾也有紅色的,但較少,老年猿在兩頰和頦下常生出相當長的大胡子。身體比紅面猴略大,雄猴身長70cm以上,尾長在7~10cm之間。聰明伶俐,可以馴養(yǎng)。

    5.臺灣巖猴:學名Macaca Cyclopis。產(chǎn)于我國臺灣。肩毛長,有花紋,體大。

    6.平頂猴:學名Macaca nemestrina,日本稱豬尾猴,主要產(chǎn)于東南亞各國。尾圓粗,4歲性成熟,妊娠期170(162~168)天,哺乳期8~10個月,雌猴4.5~10kg,雄猴10~14kg。

    7.日本獼猴:學名Macaca fuscata。體大,成年雄猴重11~18kg,雌猴重8.3~16.3kg,月經(jīng)28天,妊娠期170~180天,性成熟時,雄猴為4.5歲,雌猴為3.5歲。剛出生的仔猴重400~500g,哺乳期6~8個月,每年3~8月為繁殖生育時間。

    8.食蟹猴:學名Macaca lrus或Macaca fuscicularis,又稱爪哇猴。月經(jīng)期29(22~33)天,妊娠期167(153~179)天,哺乳期14~18個月,性成熟為4.5歲。

    9.頭巾猴:學名Macaca Simica,月經(jīng)周期平均29.5天,成熟雄猴體重4.5~8.5kg,雌猴3.5~4.5kg。

    10.戴帽猴:學名Macaca radiata,主要產(chǎn)于印度。月經(jīng)周期平均31天,妊娠期163(153~169)天,哺乳期8個月,成年雄猴體重5.5~8.8kg,雌猴3.4kg,性成熟年齡3~4歲,每年1~4月為繁殖生育期,初生仔猴體重330~370g。

    11.獅尾猴:學名Macaca Silmue,成年雄猴體重6.5~7kg。

    12.叟猴:又稱蠻猴,學名Macaca sylvana,主要產(chǎn)于摩洛哥和阿樂及利亞。月經(jīng)期27~33天,妊娠期210天,成年雄猴體重11kg。

    13.蘇拉威西猴:學名Macaca maurus,又稱圣猴,產(chǎn)于印尼。成年雄猴體重8.5~10kg,雌猴5~5.5kg。

    其他用于醫(yī)學科學研究的猴品種有:

    1.獺猴:學名Loris tradigradus,適于作視覺生理研究。

    2.狨猴:學名Hapale jacchus或Callithrix jacchus,英名Marmoset。狨科有3屬35種之多,是產(chǎn)于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類,特點是體小尾長,尾不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cè)向。各種狨皆活潑溫順脆弱,易馴養(yǎng)。狨又名“囊猴”,因小狨可以放在衣袋或手籠中而得名。需經(jīng)常食蟲,不然難于長期存活。妊娠期為146(140~150)天,性成熟為14個月,有月經(jīng),性周期為16天。交配不受季節(jié)限制,可以在籠內(nèi)人工繁殖,每胎1~3仔,雙胎率約為80%。主要用于生殖生理、孕避藥物研究和甲型肝炎病毒和寄生蟲病的研究。

    狨猴又名有絹毛猴、有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銀狨(Callithrix argentata)、倭狨(Cebuella Pygmaea)、棉頂狨(Cottontop Pinche)。

    3.夜猴:學名Dmroucouli Nachtaffe,主要用于視覺研究和瘧疾研究。

    4.松鼠猴:英名Squirrel monkey,主要用于視覺研究、腦神經(jīng)和藥理學研究。

    5.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又稱黃金猿、皮氏瘠猴。主要產(chǎn)于我國四川、貴州、云南和陜西。

    6.樹鼩:學名Tupaia belageri chinensis,又名樹膘鼠、樹仙。關(guān)于樹鼩的分類,目前國內(nèi)學者仍有分岐,很多人把它劃為靈長類,但也有人把它稱為是靈長類的原祖。現(xiàn)在一般稱作原猴類動物。外形似松鼠,只有體小,吻尖細,成年時體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普通樹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細尾樹鼩和筆尾樹鼩。貝氏(T.Belangeri)樹鼩身長19~20cm,尾長16cm,中國亞種的大小與此差不多。模式亞種毛色為粟紅色,貝氏樹鼩的云南亞種毛色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條紋。海南亞種肩部條紋不明顯。樹鼩為晝夜活動的食蟲類,棲息活動于灌木林地區(qū),攀緣流竄,行動敏捷。體小,易受驚,如長時間受驚、外于緊張狀態(tài)時,體重下降,睪丸縮小,臭腺發(fā)育受阻,當臭腺缺乏后,母鼩在產(chǎn)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喪失,甚至死亡。一般單獨活動,食物以蟲類為主,也可食用幼鳥、鳥蛋、谷類、果類、樹葉等。每年4~7月為繁殖季節(jié),妊娠期約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喲,但存活率低。

    由于樹鼩是一種體小、價謙的靈長類動物,它的新陳代謝遠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于人,大體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醫(yī)學生物學上用途很廣,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的重視?,F(xiàn)已用于化學致癌的研究、黃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皰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別有意思的是這種動物長期飼喂高膽固醇食物時不易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觀察到其食入的膽固醇都以膽鹽的形式排泄掉,值得進一步認真研究。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