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 穢濁

    作者: 雷豐

    穢濁者,即俗稱為齷齪也。是證多發(fā)于夏秋之間,良由天暑下逼,地濕上騰,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于內,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初起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頻欲惡心,右脈滯鈍者是也。然有暑濕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黃色,口渴心煩,為暑穢也。偏于濕者,苔白而膩,口不作渴,為濕穢也。均宜芳香化濁法治之,暑穢加滑石、甘草,濕穢加神曲、茅、蒼。吾衢見穢濁之證,便禁藥餌,惟以揪刮當先,殊不知禁滋膩呆滯之藥,如地、歸、沙參等味是也,芳香氣分之品、又何害乎?倘執(zhí)禁藥之說,每見其輕證轉重,重證轉危,誤人性命,不可勝數(shù),悲哉悲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