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問曰:愿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nèi)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nèi)動五臟,后生大病。
病有浮沉之別,刺有淺深之異,各至其一定之理,無過其自然之道。過之則內(nèi)傷正氣,不及則里郁未泄,反生外壅,氣血壅阻,則同氣感召,邪俱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害,內(nèi)動五臟,以致后生大病也。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此病有浮沉也。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nèi)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栗。
肺主皮,皮傷則肺動,肺動則孔竅閉斂,秋病溫瘧,灑然寒栗。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nèi)動脾,脾動則四季之月七十二日病腹脹滿煩不嗜食。
脾主肉,肉傷則脾動,脾動則消化失職,四季之月七十二日土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共計七十二日。病腹脹心煩,不嗜飲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nèi)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心主脈,脈傷則心動,心動則君火衰微,夏為寒變,四氣調(diào)神論語。而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nèi)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肝主筋,筋傷則肝動,肝動則溫氣郁遏,春病熱發(fā),而筋膜弛張。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nèi)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腎主骨,骨傷則腎動,腎動則寒水泛濫,冬病土濕木遏,腹脹腰痛。
以上所謂內(nèi)動五臟,后生大病也。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骨行)酸,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髓者腎之精,所以養(yǎng)骨,髓傷則精液消爍,(骨行)骨脛骨。酸軟,酸者,水衰而木陷也。
身體懈墮,不欲動轉(zhuǎn)也。(亻亦)與跡通。解(亻亦),形跡懈息也。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問曰:愿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nèi)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nèi)動五臟,后生大病。
病有浮沉之別,刺有淺深之異,各至其一定之理,無過其自然之道。過之則內(nèi)傷正氣,不及則里郁未泄,反生外壅,氣血壅阻,則同氣感召,邪俱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害,內(nèi)動五臟,以致后生大病也。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此病有浮沉也。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nèi)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栗。
肺主皮,皮傷則肺動,肺動則孔竅閉斂,秋病溫瘧,灑然寒栗。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nèi)動脾,脾動則四季之月七十二日病腹脹滿煩不嗜食。
脾主肉,肉傷則脾動,脾動則消化失職,四季之月七十二日土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共計七十二日。病腹脹心煩,不嗜飲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nèi)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心主脈,脈傷則心動,心動則君火衰微,夏為寒變,四氣調(diào)神論語。而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nèi)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肝主筋,筋傷則肝動,肝動則溫氣郁遏,春病熱發(fā),而筋膜弛張。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nèi)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腎主骨,骨傷則腎動,腎動則寒水泛濫,冬病土濕木遏,腹脹腰痛。
以上所謂內(nèi)動五臟,后生大病也。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骨行)酸,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髓者腎之精,所以養(yǎng)骨,髓傷則精液消爍,(骨行)骨脛骨。酸軟,酸者,水衰而木陷也。
身體懈墮,不欲動轉(zhuǎn)也。(亻亦)與跡通。解(亻亦),形跡懈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