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瀉痢論第十九

    作者: 劉完素

    論曰。臟腑瀉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

    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皆屬于火。經曰。溲而便膿血。

    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于風。夏生飧紲。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瀉之。法云。宜補宜瀉宜和宜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止則訶子湯是也。

    久則防變而為膿血也。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后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雖圣智不能逃??谑澄?。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于脾而為水瀉。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

    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xù)命汗之。法曰。謂有表邪縮于內。當散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

    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則宜下。

    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fā)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傳少陰。土來克水也。用除濕白術茯苓安脾。芍藥桂黃連破血也。火邪不能勝水也。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黃連當歸之類。又里急后重。脈大而洪實。為里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里急后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yǎng)而自愈。里急后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姜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熱甚以重熱藥□□□□□大便虛秘澀久不愈。恐太陰傳少陰。多傳變?yōu)榱?。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濃樸湯。以防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術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術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

    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此。如發(fā)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

    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后血?;虬l(fā)熱。或惡寒。非黃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蜓础;蜓∠峦?。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凡陰陽不和。惟可以分陰陽藥治之。又云。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術附湯主之。

    黃芩芍藥湯

    治泄痢腹痛?;蚝笾厣頍?。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無時。如痛則加桂少許。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上細。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芍藥湯

    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炙)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后臟毒。加黃柏半兩。根據前服。

    白術黃湯

    服前藥。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白術(一兩)黃(七錢)甘草(三錢)上咀。均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清服之。

    防風芍藥湯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上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谷不化。先宜白術芍藥湯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之。

    白術芍藥湯

    白術(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五錢)上。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如痛甚者。宜

    蒼術芍藥湯

    蒼術(二兩)芍藥(一兩)黃芩(半兩)上。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如脈弦頭微痛者。宜

    蒼術防風湯

    蒼術防風(各二兩)上使上。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蒼術地榆湯

    蒼術(二兩)地榆(一兩)下使上。同前煎服。

    以上證。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瀉下微少。宜訶子散止之。法云。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訶子散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術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加濃樸一兩。竭其邪氣也。

    虛滑久不愈者。多傳變?yōu)榱〖?。太陰傳于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濃樸枳實湯。防其傳變。

    濃樸枳實湯

    濃樸(一兩)枳實(一兩)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三錢炙)大黃(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漿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兩湯洗)附子(半兩炮)干姜(五錢)良姜(二錢半)桂枝(五錢)甘草(五錢炙)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腸經動下痢為溏。

    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

    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術湯。

    桂枝湯

    桂枝白術芍藥(各半兩)甘草(二錢炙)上。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白術湯

    白術芍藥(各三錢)干姜(半兩炮)甘草(二錢炙)上為粗末。如前服之。甚則去干姜。加附子三錢。辛能發(fā)也。

    治厥陰動為瀉痢者。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蛱橥倌撗a痢不止者。為難治。

    宜升麻湯或小續(xù)命湯以發(fā)之。法云。謂表邪縮于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絡脈。外無其邪。則臟腑自安矣。

    諸水積入胃。名曰溢飲。滑泄??誓茱嬎?。水下復瀉而又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

    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守病。故不可離于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術。是以圣人立法。若四時下痢。于芍藥白術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濃樸。冬加桂附。

    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如里急后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加白術。如通身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后重膿血稠粘。雖在盛冬。于溫藥內亦加大黃。

    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

    神效越桃散。

    大梔子(三錢)高良姜(三錢)上和勻。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宜服

    黃連湯。

    黃連(去須)當歸(各半兩)甘草(二錢炙)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后溫服。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當服

    芍藥黃連湯。

    芍藥當歸黃連(各半兩)大黃(一錢)桂(淡味半錢)甘草(二錢炙)上咀。每半兩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宜服

    地榆湯。

    蒼術(去皮四兩)地榆(二兩)上咀。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濕瀉

    茯苓湯。

    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谷也。當加枳實五錢。酒入而瀉。濕熱瀉也。加黃芩五錢。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蚯辶∪缢2缓笾卣吆?。經云。澄徹清冷。皆屬于寒。皆為虛。

    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痢則愈??招姆?。

    治瀉痢久不止。臟腑虛滑。谷不化。用蒼術湯。下

    桃花丸。

    蒼術(二兩)防風(一兩)上為細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澀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

    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愈矣。

    大陽為協熱痢。涼膈散主之。

    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珍珠囊中有。

    少陽風氣自動。其脈弦。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濕勝濡瀉。不可利而可溫。四逆湯主之。

    少陰蟄封不禁固??蓾?。赤石脂丸干姜湯主之。

    厥陰風泄。以風治風。小續(xù)命湯消風散主之。

    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導氣湯。

    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各二錢半)黃連木香(各一錢)檳榔(一錢)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則止。

    雜例溲而便膿血者。大腸泄也。脈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類。后宜服此藥。去其余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溫水下。食前服。

    加減平胃散

    白術濃樸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檳榔(三錢)木香(三錢)桃仁黃連人參阿膠(各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

    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

    腹痛加芍藥甘草。膿加阿膠。濕加白術。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痢。則脾虛損。而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中。為血痢宜滋養(yǎng)脾胃則愈。

    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證各異也。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下。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及理中湯。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干姜及附子湯。

    小腸泄者。溲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陰是也。莖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腸大瘕三證。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后厥陰少陰二證。另有治法。厥陰證加甘草。謂主莖中痛。是肝也。內經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少陰經證。多里急后重。故加大黃。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后瀉之。乃進藥法也。先煎濃樸半兩。俱根據本方加制。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兩服后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根據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

    如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jié)M。

    又減去大黃。枳實濃樸湯。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后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泄之例于后。

    泄者一也。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赏驴删恼摺V倬半S經自言之。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

    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瀉督也。如用藥。乃使車前子擂丸。白術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jié)M而泄。又有溏者。是寒泄也。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干姜之類是也。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里急后重。皆根據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谷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證。非前水恣也。此一證。不飲水而谷完出。名曰飧泄。治法于后。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后服蒼術防風湯。

    蒼術防風湯

    蒼術(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姜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后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術(二兩)蜀椒(一兩去目炒)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加桂。

    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

    地榆芍藥湯

    蒼術(一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上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清。病退藥止。

    五泄傷寒。乃分三節(jié)。初說暴,次說中。后說久泄。

    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是三節(jié)內包十五法。初以暴藥。中以的對證藥。后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論厥陰經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進縮煎小續(xù)命湯。是發(fā)其汗。使邪氣不能從外侵于內。然后治其痢。秋冬間下痢風。吐論中加減濃樸丸大效。

    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濃樸湯

    主之。

    濃樸(姜制五兩)白術(五兩)半夏(二兩)枳實(一兩炒)陳皮(去白二兩)甘草(三兩炙)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平胃丸

    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濕。及濃腸胃。

    進飲食。

    濃樸(一兩)白術(一兩二錢)陳皮(八錢去白)木香(一錢)生半夏(湯洗一兩)檳榔(二錢半)枳實(五分)甘草(三錢炙)上為細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湯或溫水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