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暴牙郎、秤桿菜(《貴州民間藥物》),滿山紅、三葉藤(《廣西藥植名錄》)。
《貴州民間藥物》
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的全株或根。夏、秋采收。
生于山野、叢林。分布我國西南部。
灌木,高0.6~1.7米。小枝、花序及葉背脈上初時均被褐色星狀毛,后脫落。葉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10~21厘米,寬4~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主脈5~7條,脈間有無數(shù)平行細脈;具長柄,在上方花序下的一對葉無柄。圓錐花序頂生;花萼、花瓣均紫紅色;萼筒狀,被星狀毛,先端具4齒;花瓣4,倒卵形,先端漸尖;雄蕊8,4枚較長,花藥S形,紫色,4枚較短,花藥直伸,黃色;子房下位,4室,花柱S形。蒴果紡錘形,室背開裂,有8肋。種子多數(shù),鐮形。
《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甘微澀。"
①《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毒。"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疥瘡,毒瘡。"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①治痢疾:遍山紅根或葉一兩。煎水服。
②治腹瀉:遍山紅全草一兩。煎水服。
③治疔瘡:遍山紅嫩葉搗碎敷患處;并用根一兩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暴牙郎、秤桿菜、大壇子根、大葉朝天罐、酒瓶果、小煨罐、野楷杷、滿山紅、三葉藤、映山紅、秤桿樹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spora paniculata DC.[Arhtrostemma paniculatum D. Do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株,根全年可采挖,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海拔500-1900m的山谷密林下,陰濕處或溪邊,以及山坡疏林下、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灌木,高1-2m。莖四棱形或鈍四棱形,幼時被糠秕狀星狀毛及具微柔毛的疏剛毛。葉對生;葉柄長1-7.5cm,有槽,密被糠秕狀星狀毛,槽內(nèi)被具微柔毛的剛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狹橢圓狀卵形或近橢圓形,長12-24cm,寬4.6-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不整齊小齒,葉面被糠秕狀鱗片或無,背面通常僅脈上被糠秕狀星狀毛;基出脈7。聚傘花花序組成圓密被星狀毛,狹漏斗形,具鈍四棱,有縱脈8條,裂片扁三角狀卵形;花瓣紅以至粉紅色,或深玫瑰紅以,卵形,長約7mm,于右上角突出1小片;雄蕊4長4短,長者紫色,藥隔隆起而不伸長,短者黃色,藥隔隆起,基部伸長成短距;子房下位,4室,無毛。蒴果倒卵形,長約8mm,直徑約6mm,宿存萼較果長,漏斗形。花期7-10月,果期1-5月。
歸大腸;肝經(jīng)
味苦;微甘;性涼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主濕熱瀉?。煌卵?;尿血;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紅崩;帶下;瘡腫;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①治痢疾:遍山紅根或葉一兩。煎水服。 ②治腹瀉:遍山紅全草一兩。煎水服。 ③治疔瘡:遍山紅嫩葉搗碎敷患處;并用根一兩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1.《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毒。
2.《廣西藥植名錄》:治疥瘡,毒瘡。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暴牙郎、秤桿菜(《貴州民間藥物》),滿山紅、三葉藤(《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的全株或根。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叢林。分布我國西南部。
原形態(tài)灌木,高0.6~1.7米。小枝、花序及葉背脈上初時均被褐色星狀毛,后脫落。葉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10~21厘米,寬4~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主脈5~7條,脈間有無數(shù)平行細脈;具長柄,在上方花序下的一對葉無柄。圓錐花序頂生;花萼、花瓣均紫紅色;萼筒狀,被星狀毛,先端具4齒;花瓣4,倒卵形,先端漸尖;雄蕊8,4枚較長,花藥S形,紫色,4枚較短,花藥直伸,黃色;子房下位,4室,花柱S形。蒴果紡錘形,室背開裂,有8肋。種子多數(shù),鐮形。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甘微澀。"
功能主治①《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毒。"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疥瘡,毒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復方①治痢疾:遍山紅根或葉一兩。煎水服。
②治腹瀉:遍山紅全草一兩。煎水服。
③治疔瘡:遍山紅嫩葉搗碎敷患處;并用根一兩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遍山紅拼音注音Biàn Shān Hónɡ別名暴牙郎、秤桿菜、大壇子根、大葉朝天罐、酒瓶果、小煨罐、野楷杷、滿山紅、三葉藤、映山紅、秤桿樹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Oxyspora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spora paniculata DC.[Arhtrostemma paniculatum D. Do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株,根全年可采挖,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海拔500-1900m的山谷密林下,陰濕處或溪邊,以及山坡疏林下、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灌木,高1-2m。莖四棱形或鈍四棱形,幼時被糠秕狀星狀毛及具微柔毛的疏剛毛。葉對生;葉柄長1-7.5cm,有槽,密被糠秕狀星狀毛,槽內(nèi)被具微柔毛的剛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狹橢圓狀卵形或近橢圓形,長12-24cm,寬4.6-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不整齊小齒,葉面被糠秕狀鱗片或無,背面通常僅脈上被糠秕狀星狀毛;基出脈7。聚傘花花序組成圓密被星狀毛,狹漏斗形,具鈍四棱,有縱脈8條,裂片扁三角狀卵形;花瓣紅以至粉紅色,或深玫瑰紅以,卵形,長約7mm,于右上角突出1小片;雄蕊4長4短,長者紫色,藥隔隆起而不伸長,短者黃色,藥隔隆起,基部伸長成短距;子房下位,4室,無毛。蒴果倒卵形,長約8mm,直徑約6mm,宿存萼較果長,漏斗形。花期7-10月,果期1-5月。
歸經(jīng)歸大腸;肝經(jīng)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主濕熱瀉?。煌卵?;尿血;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紅崩;帶下;瘡腫;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復方①治痢疾:遍山紅根或葉一兩。煎水服。 ②治腹瀉:遍山紅全草一兩。煎水服。 ③治疔瘡:遍山紅嫩葉搗碎敷患處;并用根一兩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各家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毒。
2.《廣西藥植名錄》:治疥瘡,毒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