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
《分類草藥性》
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
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味微澀,性平。"
清熱,涼血,利濕,祛痰。治咳嗽吐血,水腫,血崩,跌打損傷。
①《本草求原》:"葉及根皮,和營衛(wèi),治水濕,止崩下。"
②《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失紅吐血。"
③《重慶草藥》:"清熱涼血,治咳嗽吐血,紅崩,風火牙痛。"
內(nèi)服:煎湯,1~2兩。
①治肺虛咳嗽: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水腫,筋骨酸痛:構(gòu)樹根白皮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肺膿瘍:殼樹根一斤,洗凈切碎加水四斤,煎至二斤,分三次服完。此為一日量。(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紗紙樹根;殼樹根;構(gòu)樹根
出自《分類草藥性》
藥材基源:為??浦参飿?gòu)樹的嫩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Marus papyrifer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挖嫩根,或秋季挖根,剝?nèi)「ぃr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zhì)或紙質(zhì),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zhì),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ㄆ?-7月,果期7-9月。
根皮含楮樹黃酮醇(broussoflavonol)C、D[1,2]。
甘;性微寒
涼血散瘀;清熱利濕。主咳嗽吐血;崩漏;水腫;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30-60g。
①治肺虛咳嗽: 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②治水腫,筋骨酸痛: 構(gòu)樹根白皮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③治肺膿瘍: 殼樹根一斤,洗凈切碎加水四斤,煎至二斤,分三次服完。此為一日量。 (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本草求原》:葉及根皮,和營衛(wèi),治水濕,止崩下。
2.《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失紅吐血。
3.《重慶草藥》:清熱涼血,治咳嗽吐血,紅崩,風火牙痛。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
出處《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
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味微澀,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濕,祛痰。治咳嗽吐血,水腫,血崩,跌打損傷。
①《本草求原》:"葉及根皮,和營衛(wèi),治水濕,止崩下。"
②《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失紅吐血。"
③《重慶草藥》:"清熱涼血,治咳嗽吐血,紅崩,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復方①治肺虛咳嗽: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水腫,筋骨酸痛:構(gòu)樹根白皮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肺膿瘍:殼樹根一斤,洗凈切碎加水四斤,煎至二斤,分三次服完。此為一日量。(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紗紙樹根;殼樹根;構(gòu)樹根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飿?gòu)樹的嫩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Marus papyrifer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挖嫩根,或秋季挖根,剝?nèi)「ぃr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zhì)或紙質(zhì),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zhì),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ㄆ?-7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根皮含楮樹黃酮醇(broussoflavonol)C、D[1,2]。
性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涼血散瘀;清熱利濕。主咳嗽吐血;崩漏;水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
復方①治肺虛咳嗽: 紗紙樹根二兩,五指牛奶根二兩,檸檬葉三張。水煎服,或同豬肺煲服。(《廣西中草藥》)②治水腫,筋骨酸痛: 構(gòu)樹根白皮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③治肺膿瘍: 殼樹根一斤,洗凈切碎加水四斤,煎至二斤,分三次服完。此為一日量。 (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1.《本草求原》:葉及根皮,和營衛(wèi),治水濕,止崩下。
2.《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失紅吐血。
3.《重慶草藥》:清熱涼血,治咳嗽吐血,紅崩,風火牙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