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豉蟲

    《中藥大辭典》:豉蟲拼音注音Chǐ Chónɡ別名

    豉母蟲(《補(bǔ)缺肘后方》)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豉蟲科昆蟲豉蟲全蟲。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間每飛行空中。以捕取小蟲為食。卵產(chǎn)于水草上,幼蟲成長后,造繭化蛹而變?yōu)槌上x。

    原形態(tài)

    體橢圓形,雄蟲長約7毫米,雌蟲較大。色黑或黃,有光澤。頭頂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皺。復(fù)眼分離,有上下2對,上方1對,適于空氣中視物;下方1對,適于水中視物。觸角短小,分為9節(jié),色黑,但第2節(jié)之分枝褐色。足3對,赤褐色,前肢長,中、后兩肢短小而側(cè)扁,適于游泳。翅鞘有刻點,尾端略突出翅外。

    性味

    《本草拾遺》:"消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蝕息肉,敷惡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豉蟲拼音注音Chǐ Chónɡ別名

    豉母蟲

    英文名Weaver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豉甲科動物豉豆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間飛行空。

    資源分布:他布于我國南方各地。

    原形態(tài)

    豉蟲體橢圓形,雄蟲長約7mm,雌蟲較大。色黑或黃,有光澤。頭頂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皺。復(fù)眼分離,有上下2對,上方1對,適于空氣中視物;下方1對,適于水中視物。觸角短小,9節(jié),黑色,但第2節(jié)的分枝褐色。足3對,赤褐色,前肢長,中、后兩肢短小而側(cè)扁,適于游泳。翅鞘有刻點,尾端略突出翅外。

    歸經(jīng)

    心;脾經(jīng)

    性味

    有毒

    注意

    內(nèi)服宜慎。

    功能主治

    蝕息肉;解毒。主息肉;惡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蝕息肉,敷惡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Duàn來源椴樹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以樹皮、根。生境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癆傷初起:樹皮或根半斤,水煎,加紅糖,沖黃酒或白酒,早晚飯前分服。久咳:根7~8錢,曬干蜜炙,水煎,......
  • 拼音注音Bái Nán Mù別名美人柴、粘柴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刨花潤楠的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用寬刨刀刨成寬約4cm的薄片,曬干備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土壤......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關(guān)節(jié)。治咽喉腫痛,腳氣,筋骨疼痛。①《嶺南采藥錄》:“治腳氣,白濁?!阿凇度荼静荨罚骸爸侮P(guān)節(jié)風(fēng)濕?!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別名色告白、榔皮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絨毛蘋婆的樹膠。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性味苦、澀,微寒。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