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
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
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
苦、澀,微寒。
消炎軟堅,調(diào)氣。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疝氣,腸癰,胃癌,瘡癤。
3~8錢。
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Prunus paniculata Thunb.」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挖?。蝗~,春、夏季采摘;花、種子,于5~7月花果期采收,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60-2500m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長江以南各地及臺灣。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zhì)或薄紙質(zhì),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cè)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于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花期5月,果熟期7月。
生物學特性 喜濕,好光,要求肥沃土壤。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于7月采收果實,去掉果肉,種子常用沙藏層積90d以上,春播。
苦;性微寒
清熱解毒;調(diào)氣散結(jié);祛風止癢。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皮膚瘙癢
內(nèi)服:煎湯,9-24g,單用根可至30-4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
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
性味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消炎軟堅,調(diào)氣。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疝氣,腸癰,胃癌,瘡癤。
用法用量3~8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來源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Prunus paniculata Thunb.」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挖?。蝗~,春、夏季采摘;花、種子,于5~7月花果期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60-2500m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長江以南各地及臺灣。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zhì)或薄紙質(zhì),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cè)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于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花期5月,果熟期7月。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濕,好光,要求肥沃土壤。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于7月采收果實,去掉果肉,種子常用沙藏層積90d以上,春播。
性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調(diào)氣散結(jié);祛風止癢。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24g,單用根可至30-4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