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紅葡萄藤、爬山虎、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廣西]
葡萄科爬山虎屬植物異葉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us (Blume)Merr.,以根、莖入藥。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
酸、澀,溫。
祛風活絡,活血止痛。用于風濕筋骨痛,赤白帶下,產(chǎn)后腹痛;外用治骨折,跌打腫痛,瘡癤。
3~5錢;外用煎水洗患處,或搗爛拌酒糟,烘熱敷患處。
三皮風、三角風、異葉地錦、小葉紅藤、青藤、猴仙丹、薁欲、捆仙藤、小風藤、三爪虎、紅葡萄藤,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單吊根、爬山虎、巴山虎、大葉爬山虎、節(jié)葉藤、上樹蛇、白花藤仔。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異葉爬山虎的根、莖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a(B1.)Merr.[Ampelopsis heterophylla B1.]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全株,洗凈,摘除葉片,根、莖分別切段或切片,鮮用或曬干。葉可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200m的山坡灌叢或巖石上,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異葉爬山虎 木質(zhì)藤本。枝無毛;卷須纖細,短而分枝,頂端有吸盤。葉異型,營養(yǎng)枝上的常為單葉,心形,較小,長2-4cm,邊緣有稀疏小鋸齒,小葉柄長約1cm;花枝上的葉為具長柄的三出復葉;葉柄長5-11cm,稀達24cm;中間小葉長卵形至長卵狀披針形,長5-9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側(cè)生小葉斜卵形,厚紙質(zhì),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齒,或近于全緣,下面淡綠或帶蒼白色,兩面均無毛?;▋尚?,聚傘花序常生于短枝頂端葉腋,多分枝,較葉柄短;花萼杯狀,全緣;花瓣5,有時為4,淡綠色;雄蕊與花瓣同數(shù)且對生;花盤不明顯:子房2室,花柱粗短,圓錐狀。漿果球形,直徑約6mm,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的氣候,多攀援他物生長,耐旱,忌積水。宜在疏松而含腐殖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粘土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shù) 以扦插繁殖為主。春、夏季扦插,以春季較好。選擇健壯的枝條,長12-15cm,剪去葉片,按行株距5cm×5cm,斜插于苗床上,入土深度為插條的1/2,稍壓緊后,澆水,保持濕潤。插后20-30天可以定植。按行株距100cm×100cm開穴,選陰雨天種植,每穴種植2-3株。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當藤蔓長35-40cm時,搭棚架引藤蔓攀援,每年中耕除草3-4次,每次中耕除草后結(jié)合追肥。在生長前期,為促進藤蔓生長,肥料以氮肥為主;之后,每年春秋季各施堆肥或廄肥1次。
微辛;澀;溫;無毒
孕婦禁服。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胃脘痛;偏頭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紅葡萄藤、爬山虎、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廣西]
來源葡萄科爬山虎屬植物異葉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us (Blume)Merr.,以根、莖入藥。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酸、澀,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活血止痛。用于風濕筋骨痛,赤白帶下,產(chǎn)后腹痛;外用治骨折,跌打腫痛,瘡癤。
用法用量3~5錢;外用煎水洗患處,或搗爛拌酒糟,烘熱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吊巖風拼音注音Diào Yán Fēnɡ別名三皮風、三角風、異葉地錦、小葉紅藤、青藤、猴仙丹、薁欲、捆仙藤、小風藤、三爪虎、紅葡萄藤,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單吊根、爬山虎、巴山虎、大葉爬山虎、節(jié)葉藤、上樹蛇、白花藤仔。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異葉爬山虎的根、莖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a(B1.)Merr.[Ampelopsis heterophylla B1.]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全株,洗凈,摘除葉片,根、莖分別切段或切片,鮮用或曬干。葉可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200m的山坡灌叢或巖石上,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異葉爬山虎 木質(zhì)藤本。枝無毛;卷須纖細,短而分枝,頂端有吸盤。葉異型,營養(yǎng)枝上的常為單葉,心形,較小,長2-4cm,邊緣有稀疏小鋸齒,小葉柄長約1cm;花枝上的葉為具長柄的三出復葉;葉柄長5-11cm,稀達24cm;中間小葉長卵形至長卵狀披針形,長5-9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側(cè)生小葉斜卵形,厚紙質(zhì),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齒,或近于全緣,下面淡綠或帶蒼白色,兩面均無毛?;▋尚?,聚傘花序常生于短枝頂端葉腋,多分枝,較葉柄短;花萼杯狀,全緣;花瓣5,有時為4,淡綠色;雄蕊與花瓣同數(shù)且對生;花盤不明顯:子房2室,花柱粗短,圓錐狀。漿果球形,直徑約6mm,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花期6-7月,果期8-9月。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的氣候,多攀援他物生長,耐旱,忌積水。宜在疏松而含腐殖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粘土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shù) 以扦插繁殖為主。春、夏季扦插,以春季較好。選擇健壯的枝條,長12-15cm,剪去葉片,按行株距5cm×5cm,斜插于苗床上,入土深度為插條的1/2,稍壓緊后,澆水,保持濕潤。插后20-30天可以定植。按行株距100cm×100cm開穴,選陰雨天種植,每穴種植2-3株。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當藤蔓長35-40cm時,搭棚架引藤蔓攀援,每年中耕除草3-4次,每次中耕除草后結(jié)合追肥。在生長前期,為促進藤蔓生長,肥料以氮肥為主;之后,每年春秋季各施堆肥或廄肥1次。
性味微辛;澀;溫;無毒
注意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胃脘痛;偏頭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