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筋

    《中藥大辭典》:地筋拼音注音Dì Jīn別名

    菅根、土筋(《別錄》),黃茅(《綱目》),毛針子草(《貴州草藥》)。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黃茅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華南、西南、華中和浙江、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黃茅,又名:黃菅(《綱目》)。

    多年生草本.須根質較堅韌。稈直立,叢生,高40~90厘米,光滑無毛。葉鞘扁壓而具脊,光滑無毛或鞘口具細柔毛;葉舌較硬,膜質,長約1毫米,截平,具纖毛;葉片線形,長達15厘米,寬2~5毫米,兩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偁罨ㄐ騿紊?,長3~6厘米(芒除外),下部具3~10個同性對,上部可具達12個異性對;孕性小穗線形,長6~8毫米,基盤尖銳,具棕馮色髯毛;第1穎革質,被短硬毛,背部圓形,先端鈍,邊緣包卷同質之第2穎;第2穎等長而甚窄于第1穎,具2脈,脈間被短硬毛,具膜質緣;第2外稃膜質,極窄,延伸成芒;芒2回膝曲,長6~10厘米,芒柱扭轉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轉,覆蓋孕性小穗,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化學成分

    干草(開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內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性味

    甘,寒。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渴,祛風除濕。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jié)疼痛。

    ①《別錄》:"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

    ②《綱目》:。"根、苗、花功與白茅同。"

    ③《生草藥性備要》:"治熱咳,止吐瀉,理小腸氣。"

    ④《本草求原》:"止水瀉,理心氣熱痛,小腸氣痛。"

    ⑤《嶺南采藥錄》:"理跌打內傷。"

    ⑥《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敝寒止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灑。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風寒咳嗽:毛針子草根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毛針子草根一兩,大血藤、小血藤、觀音柴各五錢,泡酒服。

    ③治槍傷(退子彈):毛針子草、迷馬樁各等量,搗爛敷傷處。(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筋拼音注音Dì Jīn別名

    菅根、土筋、黃菅、毛針子草、茅刺草、扭黃茅

    英文名Root or herb of Contorted Tanglehead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pogon contortus(L.) Beauv.ex Roem.et Schult.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陜西南部、浙江各地。

    原形態(tài)

    黃茅,多年生草本。須根質較堅韌。稈直立,叢生,高40-90cm,光滑無毛。葉鞘扁壓而具脊,光滑無毛或鞘口具細柔毛;葉舌較硬,膜質,長約1mm,截平,具纖毛;葉片線形,長達15cm,寬3-5mm,兩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偁罨ㄐ騿紊?,長3-6cm(芒除外),直立或稍彎曲,下部具3-14個同性對,上部可多達12個異性對;孕性小穗線形,長6-8mm(包括長約2mm的基盤),基盤尖銳,具棕褐色髯毛;第1穎草質,被短硬毛,背部圓形,先端鈍,邊緣包卷同質之第1穎,具2脈,脈間被短硬毛,具膜質邊緣;第2外稃膜質,極窄,延伸成芒;芒兩回膝曲,長6-10cm,芒柱扭轉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轉,覆蓋孕性小穗,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生糙疣毛?;?、果期7-11月。

    化學成分

    干草(開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O%、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醇(galactitol),內消旋肌醇(Myo一inositol)和棉子糖(Raffinose)。

    藥理作用

    參見麝香草條。

    1.消炎作用:花的煎劑或流浸膏可用于支氣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患作保護劑。

    2.止痛作用:也可用于神經炎或脊神經根炎作止痛劑,此皆因其中含百里香酚之故。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渴;祛風除濕。主熱病消渴;風濕痹痛;咳嗽;吐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

    2.《綱目》:根、苗、花功與白茅同。

    3.《生草藥性備要》:治熱咳,止吐瀉,理小腸氣。

    4.《本草求原》:止水瀉,理心氣熱痛,小腸氣痛。

    5.《嶺南采藥錄》:理跌打內傷。

    6.《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散寒上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蒙古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
  •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開花如芒也?!彼瞿吮痉N,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苦蘆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的蟲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