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淡竹葉

    《中國藥典》:淡竹葉拼音注音Dàn Zhú Yè別名

    碎骨子、山雞米、金雞米、迷身草

    英文名HERBA LOPHATHERI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莖葉。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曬干。

    性狀

    本品長25~75cm。莖呈圓柱形,有節(jié),表面淡黃綠色,斷面中空。葉鞘開裂。葉片披針形,有的皺縮卷曲,長5~20cm,寬1~3.5cm;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wǎng)格狀,下表面尤為明顯。體輕,質柔韌。氣微,味淡。

    貯藏

    置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切段。

    鑒別

    本品葉的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薄,波狀彎曲,其下可見圓形柵欄細胞。下表皮長細胞與短細胞交替排列或數(shù)個相連,長細胞長方形,垂周壁波狀彎曲;短細胞為啞鈴形的硅質細胞和類方形的栓質細胞,于葉脈處短細胞成串;氣孔較多,保衛(wèi)細胞啞鈴形,副衛(wèi)細胞近圓三角形,非腺毛有三種:一種單細胞長非腺毛;一種單細胞短非腺毛,呈短圓錐形;另一種為雙細胞短小毛茸,偶見。

    歸經(jīng)

    歸心、胃、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6~9g。

    備注

    (1)淡竹葉的塊根形似麥冬,華東地區(qū)有稱之為“竹葉麥冬”者,非中藥之麥冬。

    (2)淡竹葉并非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 henonis (Miff)Stapf. ex Rehd.之葉。

    (3)江蘇地區(qū)有以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稱淡竹葉,二者療效不同,不宜混用。

    (4)用于清心,可與黃連、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滲利濕熱,可與滑石、茵陳、通草等同用。

    (5)淡竹葉一藥,始載于《本草綱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葉(鮮竹葉),而是另一種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葉等藥所組成的方劑,它所用的竹葉,都是鮮竹葉,不是淡竹葉。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現(xiàn)在一般藥店中大都不備鮮竹葉,如處方只寫竹葉,都配淡竹葉。如需用鮮竹葉,必須臨時采集。淡竹葉的根,據(jù)文獻記載,能破血墮胎,有待研究。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淡竹葉拼音注音Dàn Zhú Yè別名

    竹葉門冬青(《分類草藥性》),迷身草(《嶺南科學雜志》),山雞米(《華南經(jīng)濟禾草植物》),竹葉麥冬(《中國藥植志》),金竹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長竹葉(《江蘇植藥志》),山冬、地竹、野麥冬(《廣西中藥志》),淡竹米(《藥材學》),林下竹、土麥冬(《閩東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全草。5~6月未開花時采收,切除須根,曬干。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陰濕處。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產(chǎn)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廣東。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產(chǎn)。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有短縮而稍木質化的根莖,須根中部常膨大為紡錘形的塊根。莖叢生,細長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細的縱紋,基部木質化。葉互生;葉片披針形,長5~2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漸狹縮成柄狀,全緣,兩面無毛或具小刺毛,脈平行,小橫脈明顯,中脈在背面明顯突起;葉鞘光滑或一邊有纖毛;葉舌截形,長0.5~1毫米,質硬,邊緣有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厘米,分枝較少,小穗疏生,長7~12毫米,寬1.5~2.5毫米,伸展或成熟時擴展,基部光滑或被刺毛,具極短的柄;穎矩圓形,具5脈,先端鈍,邊緣膜質,第一穎較第二穎短;外稃較穎長,披針形,具7~9脈,頂端的數(shù)枚外稃中空,先端具短芒,內稃較短,膜質透明;子房卵形,花柱2枚,柱頭羽狀?;ㄆ?~9月。果期10月。

    性狀

    干燥帶葉的莖枝,全長30~60厘米。商品常已切斷。莖枯黃色,中空,扁壓狀圓柱形,直徑1~2毫米;有節(jié),葉鞘抱莖,沿邊緣有長而白色的柔毛。葉片披針形,皺縮卷曲,長5~20厘米,寬2~3.5厘米,青綠色或黃綠色,二面無毛或被短柔毛,脈平行,有明顯的小橫脈,質輕而柔弱。氣微弱,味淡。以色青綠、葉大、梗少、無根及花穗者為佳。

    毒性

    對小白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645克/10克。

    化學成分

    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賽醇和無羈萜。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藥理作用

    ①解熱作用

    對人工發(fā)熱的大白鼠經(jīng)口給予淡竹葉1~20克/公斤有退熱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難溶于醇。用大腸桿菌皮下注射使貓和家兔引起人工發(fā)熱,2克/公斤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

    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豬苓、木通等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則比豬苓等強。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炮制

    揀去雜質及根,切段,曬干。

    歸經(jīng)

    ①《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厥陰經(jīng)。"

    性味

    甘淡,寒。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甜辛淡,性寒。"

    注意

    《品匯精要》:"孕婦勿服。"

    功能主治

    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

    ①《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③《握靈本草》:"去胃熱。"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⑥《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捕。"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⑧《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復方

    ①治尿血:淡竹葉、白茅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②治熱淋:淡竹葉四錢,燈芯草三錢,海金沙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備注

    本植物的根莖及塊根(碎骨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淡竹葉拼音注音Dàn Zhú Yè別名

    竹葉門冬青、迷身草、山雞米、金竹葉、長竹葉、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

    英文名Common Lophatherum Herb, Common Lophatherum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淡竹葉,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shù)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shù)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采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人采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或中華淡竹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2.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

    采收和儲藏:5-6月未開花時采收,切除須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淡竹葉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2.中華淡竹葉生長于山坡、溪邊。

    資源分布:1.淡竹葉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2.中華淡竹葉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淡竹葉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根狀莖粗短,堅硬。須根稀疏,其近頂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紡錘狀的塊根。稈纖弱,多少木質化。葉互生,廣被外形,長5-20cm,寬1.5-3cm,先端漸尖或短尖,全緣,基部近圓形或換形而漸狹縮成柄狀或無柄,平行脈多條,并有明顯橫脈,呈小長方格狀,兩面光滑或有小刺毛;葉鞘邊線光滑或具纖毛;葉舌短小,質硬,長0.5-1mm,有緣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cm,分枝較少,疏散,斜升或展開;小穗線狀技針形,長7-12mm(連同短芒),寬1.5-2.5mm,具粗壯小穗柄,長約1mm;穎長圓形,具五脈,先端鈍,邊緣薄膜質,第1穎短于第2穎;外稻較穎為長,被針形,長6-7mm,寬約3mm,先端具短尖頭,具5-7脈,內釋較外停為短,膜質透明。穎果紡錘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2.中華淡竹葉 本種外觀形態(tài)與淡竹葉相似。不同之點在于中華淡竹葉葉片寬達4cm。圓錐花序分枝較短,長3-8cm;小穗廣披針形,長7-9cm,寬2.5-3mm;穎寬卵形,具5-7脈;第1外稃長約6mm,寬約5mm,具7脈,先端有長不及1mm的短芒?;ㄆ?-9月,果期9-10月。

    栽培

    栽培要點 生物學特性喜陰涼氣候。宜選山坡林下及陰濕處栽培。以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法。7-9月,在種子成熟時割取果穗,搓下種子,曬干、簸凈貯藏備用。春播手3-4月,在整平的林下地,按溝心距25cm-30cm開橫溝,播幅約10cm,深2-5cm。播前,種子用草木灰拌勻,播時先在溝里施入人畜糞水,把種子灰均勻撒入,上覆蓋一層薄細土。每1hm2用種子10.5-12kg。

    田間管理 在幼苗出齊后,要注意除草。苗高3-6cm時追肥1。以后在7月、10月再進行中耕除草、追肥各1次二肥料以人畜糞水或復合肥為主。以后株叢較大,每年在春、秋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

    采收加工 栽后3-4年開始采收。在6-7月將開花時,除留種以外,其余一律離地2-5cm處割起地上部分,曬干,理順扎成小把即成。但在曬時,不能間斷,以免脫節(jié);夜間不能露天堆放,以免黃葉??蛇B續(xù)收獲幾年。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長25-30cm,直徑1.5-2mm;表面淡黃綠色,有節(jié),節(jié)上抱有葉鞘,斷面中空。葉多皺縮卷曲,葉片被外形,長5-20cm,寬1-3.5cm;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wǎng)格狀,下表面尤為明顯。葉鞘長約5cm,開裂,外具縱條紋,沿葉鞘邊緣有白色長柔毛。體輕,質柔韌。氣微,味淡。 以葉大、色綠、不帶根及花德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大小不一,位于葉脈間葉肉組織上方的細胞大而呈扇形,長寬可至88μm,位于葉脈或機械組織上方的細胞極小,長寬約8μm;下表皮細胞長方形,較小,排列整齊,有氣孔;上下表皮均被角質層,有單細胞非腺毛。柵欄組織為1-2列短往狀細胞,海綿組織為2-4列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具束鞘纖維,木質部導管稀少,排成V形,韌皮部位于木質部下方,與木質部之間具2-3列纖維。葉脈處上下表皮內側有厚壁纖維束。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排列緊密的小長圓形細胞,細胞外壁增厚;具有層紋。表皮上有短小的單細胞非腺毛、氣孔和角質層。表皮內側為1-3列薄壁細胞,常被厚壁組織分隔成斷續(xù)環(huán)狀。薄壁細胞內側為4-5列纖維排成環(huán)狀,其中常嵌入小形維管束。纖維層內側為薄壁組織,其間散有較大形的維管束。維管束形狀與葉同。莖中央常破裂而中空。

    粉末特征:談及綠色。①葉上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垂周壁彼狀彎曲;外壁稍厚。有非腺毛及少數(shù)氣孔。②葉下表皮長細胞呈長方形或長條形,垂周壁波狀彎曲;短細胞(硅質細胞與檢質細胞)與長細胞交替排列或數(shù)個相連,于葉脈處短細胞成串,硅質細胞短啞鈴形,栓質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壁不規(guī)則彎曲;氣孔較多,保衛(wèi)細胞啞鈴形,副衛(wèi)細胞略呈圓三角形。③非腺毛單細胞,有三種:一種甚細長,有的具螺狀紋理;一種呈短圓錐形,基部橫臥;一種呈棒狀,先端鈍圓,內含黃色分泌物。④葉鞘下表皮長細胞呈類長方形或長條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有的連珠狀增厚,紋孔細小,孔溝明顯;長短細胞相間排列;有氣孔及非腺毛。此外,有莖表皮細胞、硅質細胞、檢質細胞及纖維、環(huán)紋、螺紋、孔紋導管等。

    毒性

    對小白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645g/10g。本品對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 為 64.5g/kg。

    化學成分

    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蒲公英賽醇(taraxerol),無羈萜(friedelin)。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本品水浸膏給注射酵母混懸液引起發(fā)熱的大鼠灌胃,有解熱作用,解熱的有效成分溶于水及稀鹽酸,但不易溶于醇及醚。對大腸桿菌所致發(fā)熱的貓和兔,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約為33mg/kg非那西汀的0.83倍。

    2.利尿作用:正常人試以本品10g煎服,利尿作用弱,但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其利尿作用較木通、豬苓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則比豬苓強。

    3.其它作用:本品水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本品粗提物100g(生藥)/kg 對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43.1-45.6%,但對子宮頸癌-14和淋巴肉瘤-1 腹水型無抑制作用。本品還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炮制

    揀去雜質及根,切段,曬干。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回流1h,濾過。取濾液5ml置小蒸發(fā)皿中,于水浴上蒸干,殘渣加醋酥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即顯紅色,漸變成紫紅色、藍紫色最后呈污綠色。 (2)取本品碎片1g,加水30ml,煮沸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堿性酒石酸銅試液2ml,置水浴上加熱數(shù)分鐘,產(chǎn)生棕紅色沉淀。

    性味

    甘;淡;寒

    注意

    無實火、濕熱者慎服,體虛有寒者禁服。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利尿。主煩熱口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復方

    ①治尿血:淡竹葉、白茅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②治熱淋:淡竹葉四錢,燈芯草三錢,海金沙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各家論述

    1.《綱目》:去煩熱,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2.《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3.《握靈本草》:去胃熱。

    4.《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5.《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6.《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痛。

    7.《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8.《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蚌殼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別名咳嗽草、大鐵掃把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區(qū)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半灌木,幼枝被毛。單......
  • 《中藥大辭典》:蚌淚拼音注音Bànɡ Lèi別名活蚌水(《本經(jīng)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類的體內分泌液。功能主治清熱,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燙傷。①《日華子本草》:......
  • 《中藥大辭典》:蚌粉拼音注音Bànɡ Fěn別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綱目》),蚌殼粉(《本草述》),蚌殼灰(《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貝殼制成的粉。取蚌殼洗凈,刮去黑皮,......
  • 《中藥大辭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別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態(tài)①背角無齒蚌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
  • 拼音注音Bànɡ Huā來源鴨跖草科紫萬年青屬植物紫萬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或將花蒸約10分鐘,曬干。性味甘、淡,涼。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