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粉瘤菌

    拼音注音Fěn Liú Jūn來源

    藥材基源:為假絲菌科真菌粉瘤菌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ycogala epidendrum(L.)Fr.[Lycoperdon epidendrum L.]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樹腐木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北、華東及吉林、河北、山西、海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實(shí)體為塊狀復(fù)孢囊,密集或散生。近球形,無柄,直徑2-15mm。粉灰色、青褐色至灰褐色,包被薄,上有小疣。假孢絲系分枝、薄壁,有橫皺褶、半透明至淡黃色的小管,直徑8-30μm,頂端圓鈍。孢子半透明,成堆時(shí)肉色,具小疣,直徑5-7μm。

    性狀

    性狀鑒別 子實(shí)體球形、類球形、橢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無不育柄,直徑2-15mm。包被薄而粗糙,粉灰色、青褐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孢體淡黃色,緊密有彈性,內(nèi)有分枝的絲狀物。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灰褐色。假孢絲分枝狀,淡黃色,透明或半透明,直徑8-30μm,頂端圓鈍,表面有皺紋和疣狀突起。孢子半透明,具細(xì)小疣狀突起,直徑5-7μm,成堆時(shí)呈肉色。

    化學(xué)成分

    含脂肪酸,聚乙炔甘油三酯類(polyacetylene triglyceride)及二苯咔唑類(dibenzocarbazole)化合物。

    性味

    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主粘膜發(fā)炎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jiǎng)e名香椿皮(《經(jīng)驗(yàn)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shí)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jiǎng)e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瑫窀?,或刮去粗皮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jiǎn)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別錄》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的葉?;瘜W(xué)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有機(jī)酸、鞣質(zhì)。性味甘,涼。①《別錄》:“味甘,無毒。“②《日華......
  • 《中藥大辭典》: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10~......
  • 《中藥大辭典》:楮實(shí)拼音注音Chǔ Shí?jiǎng)e名谷實(shí)、谷子(《千金方》),楮實(shí)子(《素問病機(jī)保命集》),楮桃(《瀕湖集簡(jiǎn)方》),角樹子、野楊梅子(《江蘇植藥志》),構(gòu)泡(《重慶草藥》),谷木子、谷樹子、谷樹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藥》)。出處《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