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薯

    《全國中草藥匯編》: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白薯、紅薯、紅苕、番薯、地瓜

    來源

    旋花科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以根、藤入藥。

    生境分布

    各地栽培。

    性味

    甘、澀,微涼。

    功能主治

    補(bǔ)中,生津,止血,排膿。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干根研粉,每日3次,第一次服4兩,以后每次服2兩,溫開水調(diào)勻服。

    崩漏:鮮藤2兩,燒炭存性,沖甜酒服。

    無名腫毒:鮮根適量,搗爛包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甘儲(《南方草木狀》),山薯(《農(nóng)政全書》)。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甘薯塊莖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藤本,高約5米。地下有肉質(zhì)塊莖,呈球形,肉白色,有甜味。莖圓柱形,被微毛。葉互生,近圓心形殘廣圓心形,長8.5~12厘米,寬13~20厘米,紙質(zhì),先端有驟短尖,基部心狀耳形,或深圓彎入,全緣,下面被柔毛,有脈11條自基部發(fā)出;具長柄,長約13.5厘米,在葉柄基部有刺2個,對生?;ㄐ。瑔涡?,花被裂片6。蒴果,有翅3。

    化學(xué)成分

    蛋白質(zhì)2.3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克%,粗纖維0.6克%;胡蘿卜素1.31毫克%,硫胺素0.12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壞血酸30毫克%;灰分0.9克%,鈣18毫克%,磷20毫克%,鐵0.4毫克%。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綱目》:"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功同薯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甘薯、山薯、甜薯

    英文名rhizome of Edible Yam出處

    出自1.《綱目》。

    2.楊孚《異物志》: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nèi)テぃ∪庹兹缰?,南人專食以?dāng)米谷。

    3.《南方草木狀》:甘,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shí)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yè)耕稼,惟掘地種甘,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貯之,以充糧糗,是名糧。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甘薯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叢或路邊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

    甘薯,纏繞草質(zhì)藤本。地下塊莖頂端通常有4-10多個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塊莖,外皮淡黃色,光滑。莖左轉(zhuǎn),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8cm,基部有刺;葉片闊心臟形,最大的葉片長達(dá)15cm,寬17cm,一般的長和寬不超過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脈9-13,被丁字形長柔毛,尤以背面較多。雄花序?yàn)樗霠罨ㄐ?,單生,長約15cm;雄花無梗或具極短的梗,通常單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軸上;苞片卵形,先端漸尖;花被淺杯狀,被短柔毛,外輪花被片闊披針形,長1-8mm,內(nèi)輪稍短;發(fā)育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口部,較裂片稍短;雌穗狀花序單生于上部葉腋,長達(dá)40cm,下垂,花序軸稍有棱。蒴果較少成熟,三棱形,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狀,長約3cm,寬約1.2cm;種子圓形,具翅?;ㄆ诔跸摹?/p>化學(xué)成分

    塊根含蛋白質(zhì)(protein)2.3g%,脂肪(far)0.2g%,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9g%,粗纖維(crude fiber)0.5g%,胡蘿卜素(carotene)1.31mg%,硫胺素(thiamine)0.12g%,核黃素(riboflavine)0.04mg%,煙酸(nicotinic acid)0.5mg%,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30mg%,灰分(ash)0.9g%,鈣18mg%,磷20mg%,鐵0.4mg%。脂肪中主含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還有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養(yǎng)陰補(bǔ)腎。主脾虛氣弱;腎陰專職乏諸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適量,作食品。

    各家論述

    《綱目》: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功同薯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ǎi Bān Sānɡ Lè Cǎo別名花葉葉、小花草、花花草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彩斑桑勒革的全株。夏、秋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紅河州南部熱帶半山坡的疏林草叢中。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莖圓柱形,基部木質(zhì),被棕......
  • 《中藥大辭典》:慈烏拼音注音Cí Wū出處《綱目》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山區(qū)及平原的田野間,好群棲。主食農(nóng)作物的種子,亦吃昆蟲。分布幾遍全國,但南方較少。原形態(tài)寒鴉(《嘉佑本草》),又名:烏、鸒(《詩經(jīng)》),鵯鶋(《爾雅》),......
  • 《中藥大辭典》:慈烏膽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別名烏鴉膽(《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膽。功能主治《綱目拾遺》:“明日開瞽,功勝空青,點(diǎn)青盲最驗(yàn)。解藤黃毒。“復(fù)方治爛弦風(fēng)眼及翳障:烏鴉膽點(diǎn)之。(王玷桂《不藥良方》)摘......
  • 《中藥大辭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別名茨菇(《藥性論》),白地栗(《本草圖經(jīng)》),慈菇(《滇南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球莖。生境分布生沼澤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態(tài)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別錄》),槎牙(《唐本草》)......
  • 《中藥大辭典》:慈姑葉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葉片。性味①《本草圖經(jīng)》:“味甘微苦,寒,無毒?!阿凇吨貞c草藥》:“(全株)辛辣,有小毒?!肮δ苤髦蜗[,解毒。治瘡腫,丹毒,惡瘡。①《日華子本草》:“研敷蛇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