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革耳

    拼音注音Gé ěr別名

    木上森、八擔(dān)柴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菌野生革耳的子實(shí)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anus rudis F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子實(shí)體,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楊、柳、樺等闊葉樹的枯立木、倒木或伐樁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甘肅、臺(tái)灣、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實(shí)體革質(zhì),菌蓋寬3-9cm。半球形,后扇形或扁漏斗形;蓋面干,有密的絨毛或粗毛,淡肉堇色,后淡黃褐色或赭褐色;蓋緣初時(shí)內(nèi)卷,后近平展,被密絨毛。菌肉較薄,初時(shí)柔軟,后變?yōu)楦镔|(zhì),干后呈木栓質(zhì),味稍苦。菌褶延生,密,幅窄,白色至微紅色,后淺黃褐色。菌柄偏中生,短,長1-3cm,粗0.2-0.8cm。圓柱形,與蓋面同色,有粗毛,強(qiáng)韌,革質(zhì),中實(shí)。囊狀體圓柱形至棒狀,(45-50)μm×(10-13)μm。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橢圓形,(6-8)μm×(3-4)μm。

    性狀

    性狀鑒別 菌蓋革質(zhì),中部下凹,或呈漏斗形,直徑2-9cm,菱色、茶色或銹褐色,表面有粗毛。菌肉較薄,革質(zhì)或木栓質(zhì)。菌褶稠密,窄,不等長,淺黃褐色。菌柄革質(zhì),偏生或近側(cè)生,長0.5-2cm,直徑0.2-1cm,色同菌蓋,表面有粗毛,內(nèi)實(shí)。氣微,味微苦。

    性味

    苦;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主瘡瘍腫痛或潰破;癩瘡;楊梅毒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o Liè Máo Shè Xiānɡ別名毛麝香、山薄荷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凹裂毛麝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denosma re-tusilobum Tsoong et Chin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
  • 《中藥大辭典》: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shí)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20~......
  •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
  •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用法用量3~5錢。摘......
  • 來源杜鵑花科安徽杜鵑Rhododendron anhweiense Wil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用法用量根0.5~1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