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大戟

    《中國藥典》:紅大戟拼音注音Hónɡ Dà Jǐ別名

    紅牙大戟、紅牙戟、紫大戟、廣大戟、南大戟、將軍草、野黃蘿卜

    英文名RADIX KNOXIAE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 的干燥塊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干燥。

    性狀

    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10cm,直徑0.6~1.2cm。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xì)小的莖痕。質(zhì)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無臭,味甘、微辛。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醋大戟:將原藥材揀凈,加醋浸拌,放鍋內(nèi)煮至醋被吸盡,取出切段,曬干即可(每100斤藥材用醋30~50斤)。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xì)胞數(shù)列。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束斷續(xù)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者由數(shù)列導(dǎo)管組成,漸向內(nèi)呈單列或單個散在。射線較寬。薄壁組織中散存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xì)胞及含紅棕色物的分泌細(xì)胞。

    (2) 取本品粉末1g,置試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 1滴,顯櫻紅色,再滴加鹽酸酸化后,變?yōu)槌赛S色。

    (3)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30ml,浸漬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加熱回流30分鐘,立即冷卻,用氯仿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大戟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diǎn)。

    歸經(jīng)

    歸肺、脾、腎經(jīng)。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瀉水逐飲,功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胸腹積水,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

    1.5~3g。

    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紅大戟拼音注音Hónɡ Dà Jǐ別名

    紅芽大戟、紫大戟、廣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紅其根、紅牙戟、野黃蘿卜、紅蘿卜、走沙黃、紅心薯、土人參、紅牙大戟

    出處

    紅大戟藥用始載于近代藥學(xué)著作《藥物出產(chǎn)辨》,名紅芽大戟。據(jù)考,紅芽大戟之"芽"應(yīng)為"牙",為誤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別稱,因而兩者常有混用?,F(xiàn)已明確,古代本草記載和方書應(yīng)用的大戟均為大戟科京大戟,兩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區(qū)別。參見"大戟"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K.corymbosa auct.sin.non will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挖根,除去莖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用開水燙過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紅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或棕褐色。莖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狀,稍具棱。葉對生,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10cm,寬0.5-3cm,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脈及葉脈被毛;托葉2-4裂,裂片鉆形。聚傘花序,花多數(shù),密集成球形,直徑1-1.5cm,花小,淡紫紅色;花萼淺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狀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狀,喉部密被長毛;雄蕊4,著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xì)長,柱頭2裂。果實很小,卵形或橢圓形?;ㄆ?月,果期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塊根長圓錐形或長紡錘形,稍彎曲,長3-12cm,直徑0.6-1.2cm。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zhì)堅實,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微辛。 以個大、質(zhì)堅實、色紅褐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8列木栓細(xì)胞。韌皮部寬廣。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斷續(xù)徑向排列,近形成層處的導(dǎo)管束由數(shù)列導(dǎo)管組成,向內(nèi)漸呈單列或單個存在,中心可見初生木質(zhì)部;射線寬。本品薄壁組織中有粘液細(xì)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另有分泌細(xì)胞,含棕色樹脂狀物。

    毒性

    紅大戟根50%乙醇浸劑小鼠腹腔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為40.6±1.8g/kg。如與甘草共浸則半數(shù)致死量明顯降低,表明其毒性顯著增加。

    化學(xué)成分

    根含游離蒽醌0.12%及結(jié)合蒽醌0.1%,游離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3-羥基檄樹素(3-hy-droxymorindone),紅大戟素(knoxiadin)。還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紅大戟50%乙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時后,尿量明顯增加。

    炮制

    1.紅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醋紅大戟取凈紅大戟置鍋內(nèi),加入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時,切厚片,干燥?;蛉艏t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紅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后能緩和峻瀉作用。

    3.飲片性狀:紅大戟為不規(guī)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紅褐色或棕黃色,中心棕黃色,周邊粗糙,紅褐色或紅棕色,質(zhì)堅韌,氣微,味甘、微辛。醋紅大戟形如紅大戟片,色澤加深,微有醋氣。貯干燥容器內(nèi),醋紅大戟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1,冷浸1小時,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干,加水10ml及鹽酸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鐘,冷卻后加乙醚30ml振搖數(shù)分鐘,取乙醚液10ml,加2mol/L氫氧化鈉溶液5ml振搖。下層水溶液呈紫紅色。(檢查蒽醌)2.薄層色譜取上述乙醚提取濃縮液作供試液,另取α-羥基茜草素、茜草素為對照品,分別點(diǎn)樣于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開,晾干后氨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肺;脾;腎經(jīng)

    性味

    苦;寒;有毒

    注意

    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1.《廣西中藥志》:"非氣壯實者禁用。"2.《全國中草藥匯編》"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及體質(zhì)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瀉水逐飲;解毒散結(jié)。主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復(fù)方

    本品與京大戟功能有相似處,而干燥的藥材彎曲如獸牙狀,不但外表面有紅棕色者,斷面皮部亦為紅褐色,故有紅大戟、紅芽大戟之名。紅芽大戟者,“芽”應(yīng)為牙,為誤用京大戟的別稱。廣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產(chǎn)地及功能得名。紅蘿卜、紅心薯,皆以藥材鮮品象形而得名。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紅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瀉水逐飲,為近代治水腫痰飲者所常用,證輕者單用,重者多入復(fù)方。治水腫,常與芫花、甘遂、大棗等配伍,有瀉水護(hù)胃之效;治痰飲喘急,常與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強(qiáng)消痰逐飲之力。用于癰瘡腫毒。紅大戟解毒散結(jié),治瘡癰腫毒,內(nèi)服或外用,單用或入復(fù)方,均可收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味參拼音注音Bǎi Wèi Shēn別名小棕皮來源百合科肺筋草屬植物百味參Aletris lanuginosa Bur. et Franch.,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性味辛、微苦,溫。功能主治補(bǔ)虛斂汗,止血。......
  • 拼音注音Bǎi Wèi Yè別名沙癩葉、三股筋來源樟科百味葉Neocinnamomum poilanei H. Liou,以葉、根皮、莖皮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祛瘀活血,散寒止痛。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跌打瘀血腫痛,骨折,......
  • 拼音注音Bǎi Wěi Sǔn別名石竹根(《草木便方》),竹林梢、萬花梢(《分類草藥性》),黃牛尾巴(《貴州民間方藥集》),竹林霄(《四川中藥志》)。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萬壽竹之根莖及根。夏,秋間采收。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區(qū)林......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日草來源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長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治痢疾,淋癥,乳頭癰。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百步還陽丹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Yánɡ Dān別名鳥巢蘭來源蘭科兜被蘭屬植物二葉兜被蘭Neottianthe cucullata (L.) Schlecht.,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性味甘,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