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茴香莖葉

    《中藥大辭典》:茴香莖葉拼音注音Huí Xiānɡ Jīnɡ Yè別名

    茴香菜(《千金·食治》),草蘹香(《本經(jīng)逢原》),香絲菜(《植物名實圖考》)。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茴香葉片

    化學(xué)成分

    葉含抗壞血酸約123毫克%、去氫抗壞直酸約37毫克%、少量維生素B2、蓮甙、茴香甙、山柰酚-3-阿拉伯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以及桂皮酸、阿魏酸、咖啡酸、安息香酸、茴香酸、香莢蘭酸、龍膽酸、鄰香豆酸、原兒茶酸、丁香酸、芥子酸、延胡索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莽草酸、奎寧酸等有機酸。

    性味

    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味甘辛,性溫。"

    功能主治

    驅(qū)風(fēng),順氣,止痛。治痧氣,疝氣,癰腫。

    ①《藥性論》:"卒惡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②《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③《動植物民間藥》:"驅(qū)風(fēng),解熱。"

    ④《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fā)汗;泡酒,治小腸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卒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腸氣:生搗茴香莖葉汁一合,投熱灑一合服之。(《食療本草》)

    ②治惡毒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少腹不可忍: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本草圖經(jīng)》)

    ③治腎虛耳嗚:茴香葉適量,搗緘取汁,滴耳心(右耳鳴滴左耳心,左耳嗚滴右耳心)。(《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茴香莖葉拼音注音Huí Xiānɡ Jīnɡ Yè別名

    茴香菜、草蘹香、香絲菜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Fennel出處

    出自《藥性論》

    來源

    藥材基源: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eniculum vulgare Mill.

    采收和儲藏:春、夏兩季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0.4-2m。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光滑無毛,灰綠色或蒼白色,上部分枝開展,表面細縱溝紋。莖生葉互生;較下部的莖生葉葉柄長5-15cm,中部或上部葉的葉柄部或全部皮鞘狀,葉鞘邊緣膜質(zhì);葉片輪廓主國闊三角形,長約30cm,寬約40cm,四至五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0.5-5cm,寬0.5-1cm。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徑3-15cm;小傘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纖細,不等長,長0.3-1.2cm;花小,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黃色,長約1.5mm,寬約1mm,中部以上向內(nèi)鄭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絲略長于花瓣,花藥卵圓形,淡黃色,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雙懸果長圓形,長3.5-6mm,寬1.5-2mm,主棱5條,尖銳;每棱槽內(nèi)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化學(xué)成分

    葉、花、果實中均含有揮發(fā)油,其中包括大量的檸檬烯(limonene)和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還包括α-、β-蒎烯(α,β-pinene),月桂烯(myrcene),小茴香酮(fencho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受草腦(estragola),反式小茴香醇已酸酯(trans-fenchol acetate),樟烯(camphene),茴香腦(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等[1]。茴香中還含脂肪油,其脂肪酸組成主要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九烷酸(nonadecano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山崳酸(behen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2]。

    性味

    味甘;辛;性溫

    功能主治

    理氣和胃;散寒止痛。主惡心嘔吐;疝氣;腰痛;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搗汁、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藥性論》:卒惡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2.《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3.《動植物民間藥》:驅(qū)風(fēng),解熱。

    4.《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fā)汗;泡酒,治小腸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笨梢?,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瘜W(xué)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
  • 《中藥大辭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東北植藥圖志》),扎蓬棵(《中國藥植圖鑒》),風(fēng)滾草(《吉林中草藥》)。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開花時割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質(zhì)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別名刺松藻來源藻類綠藻門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葉狀體入藥。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驅(qū)蛔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