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刺皮

    《中藥大辭典》:黃刺皮拼音注音Huánɡ Cì Pí別名

    黃三刺皮

    出處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

    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莖皮。4~5月間,開始出芽長(zhǎng)葉時(shí),砍取較租的莖,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黃色皮層及韌皮層,曬干。

    生境分布

    生山地灌叢中。分布青海、甘肅、陜西、湖北、河南、河北。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約2米。老枝灰黃色,有稀疏細(xì)小疣狀突起,刺常單生,或無刺。葉厚,近圓形、矩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zhǎng)3~6厘米,寬2.5~4厘米,先端圓鈍,基部圓形,邊緣有刺狀細(xì)鋸齒,上面暗黃綠色,下面亮黃綠色,無白粉;葉柄通常長(zhǎng)2~4厘米??偁罨ㄐ蛴谢?5~30朵,連總花梗長(zhǎng)3.5~6厘米;花黃色,徑約5~6毫米;萼片6,2輪;花瓣倒卵形,長(zhǎng)3毫米;雄蕊6;子房有1~2胚珠。果序直立;漿果橢圓形,長(zhǎng)6~7毫米,直徑約5毫米,紅色,無白粉。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熱痢便血,濕熱黃疸,下肢腫痛,潮熱盜汗,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乳腺炎及癰瘡初起。

    復(fù)方

    ①治熱痢便血:黃刺皮錢半,赤芍三錢。水煎服。

    ②治濕熱黃疸:黃刺皮三錢,焦山梔三錢,大黃二錢。水煎服。

    ③治下肢腫痛:黃刺皮錢半,蒼術(shù)二錢。水煎服。

    ④治潮熱盜汗:黃刺皮錢半,知母三錢,熟地四錢,龜板四錢。水煎服。

    ⑤治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黃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

    ⑥治乳腺炎及各種癰瘡初起:黃刺皮研末,加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刺皮拼音注音Huánɡ Cì Pí別名

    黃三刺、黃檗、刺黃檗、山黃檗、黃三刺皮、吉尕爾、三顆針

    英文名Bark of Tangut Barberry出處

    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鮮黃小檗和甘肅小檗的根和枝內(nèi)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2.Berberis diaphana Maxim.3.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根秋季采挖,去須根及泥土,取皮,切片,曬干。莖4-5月間出芽時(shí),砍取較粗的莖,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黃色皮層及韌皮層,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700-2700m的高山灌叢中。

    2.生于海拔2500-3600m的山地灌叢中。

    3. 生于海拔1400-2800m的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河南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3. 分布于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原形態(tài)

    1.直穗小檗,落葉灌木,高2-3m。幼枝常帶紅色,老枝灰色或黃褐色,圓柱形或有時(shí)略帶條棱,有極少的小疣點(diǎn),無刺或有刺,刺通常單一,不分叉,長(zhǎng)0.5-1.5cm。葉3-5片簇生,近革質(zhì);柄長(zhǎng)1-3cm;葉片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zhǎng)2-5cm,寬1.5-4cm,先端圓鈍,基部近圓形,邊緣有20-50刺狀細(xì)鋸齒,齒距約1.5mm,上面暗綠色,下面亮黃綠色,兩面網(wǎng)脈明顯。總狀花序直立,長(zhǎng)4-7cm,有花15-30朵,花梗長(zhǎng)4-7mm;萼片花瓣?duì)?,外輪萼片披針形,?nèi)輪萼片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有1對(duì)腺體;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有l(wèi)-2個(gè)胚珠。果穗直立,漿果橢圓形,長(zhǎng)6-7mm,成熟后紅色,無白粉?;ㄆ?—6月,果期7-9月。

    2.鮮黃小檗,落葉灌木,高1-3m。幼枝綠色,老枝灰黃色,具棱及疣狀突起,刺3叉,粗壯堅(jiān)硬,長(zhǎng)1-2cm,干后淡黃色。葉3-5片簇生,堅(jiān)紙質(zhì);葉柄長(zhǎng)1-3mm;葉片長(zhǎng)圓形或倒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3.5cm,寬1-1.5cm,先端微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全緣或疏生少數(shù)不明顯的刺狀細(xì)鋸齒,齒距3-6mm,上面暗灰綠色,網(wǎng)脈隆起,下面灰色,被白粉。花單生,或2-5朵簇生成近總狀花序,花梗長(zhǎng)1.5-2cm,花鮮黃色,直徑1-1.5cm;萼片花瓣?duì)睿?輪,外輪較小,三角狀橢圓形,內(nèi)輪較大,長(zhǎng)圓形,先端淺裂,呈二齒狀;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倒卵形,內(nèi)含6-10個(gè)胚珠。漿果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1.2cm,鮮紅色或淡紅色,略被白粉,花柱宿存,斜彎。種子5-6顆?;ㄆ?月,果期8-9月。

    3.甘肅小檗,落葉灌木,高達(dá)3m。一年生枝后期鮮紅色,具條棱,二年生枝淡褐色,較細(xì)。刺單一或三分叉,長(zhǎng)1-1.5cm。葉簇生;柄長(zhǎng)5-15mm,生花序的短枝上的葉常無柄或近無柄;葉片近圓形或?qū)挼孤研?,長(zhǎng)1.5-5cm,寬4-4.5cm,先端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刺齒,上面綠色,下面灰色,被白粉??偁罨ㄐ蜷L(zhǎng)達(dá)5cm,具花10-30朵,花梗長(zhǎng)5-8mm,小苞片2,長(zhǎng)1-1.5mm;萼片6,兩輪排列,外輪較小,不等大,內(nèi)輪較大,長(zhǎng)3-4mm;花瓣6,黃色,橢圓形,內(nèi)輪花瓣先端淺裂,基部有1對(duì)腺體;雄蕊6,花藥瓣裂;子房1室,柱頭無柄。漿果紅色,長(zhǎng)7-8mm,直徑5-6mm。種子2顆?;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1.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堿(berberine)1.78%,小檗胺(berbamine)0.73%,還含掌葉防己堿(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皮部含小檗堿4.46%。

    2.鮮黃小檗根 含小檗堿1.72%,小檗胺0.68%,還含掌葉防已堿、藥根堿。

    3.甘肅小檗 根含小檗堿2.74%,小檗胺1.88%,掌葉防己堿。

    歸經(jīng)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痢疾;黃疸;帶下;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湯洗;或含漱。

    復(fù)方

    ①治熱痢便血: 黃刺皮錢半,赤芍三錢。水煎服。②治濕熱黃疸: 黃刺皮三錢,焦山梔三錢,大黃二錢。水煎服。③治下肢腫痛: 黃刺皮錢半,蒼術(shù)二錢。水煎服。④治潮熱盜汗: 黃刺皮錢半,知母三錢,熟地四錢,龜板四錢。水煎服。⑤治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黃刺度煎汁外洗或含漱。⑥治乳腺炎及各種癰瘡初起: 黃刺皮研末, 加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豹肉拼音注音Bào Ròu出處《別錄》來源為貓科動(dòng)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溫。①《別錄》:“味酸,平,無毒?!阿凇肚Ы稹な持巍罚骸八?,溫,無毒?!阿邸度杖A子本草》:“微毒?!阿堋夺t(yī)林纂要》:“甘,溫。“功能主治①《別錄》:“主安......
  • 拼音注音Bào Yào Ténɡ別名四川白前、西川鵝絨藤英文名Deceiving Swallowwort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豹藥藤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nanchum decipiens Sch......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豹骨拼音注音Bào Gǔ別名川四腿、金錢豹骨來源貓科動(dòng)物金錢豹Panfhera pardus L.及其他豹的骨骼。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強(qiáng)筋健骨。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腳膝酸軟。用法用量3~6錢,入丸......
  • 拼音注音Bèi Zǐ別名貝齒(《雷公炮炙論》),白貝(《日華子本草》),白海蚆(《簡(jiǎn)便單方》),白貝齒(《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寶貝科動(dòng)物貨貝或環(huán)紋貨貝等的貝殼。5~7月間于海邊撈取,除去肉,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于海南島、西沙......
  • 《中藥大辭典》:貝母蘭拼音注音Bèi Mǔ Lán別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藥》),石巴蕉、對(duì)葉果、果上葉(《云南中草藥選》),小綠芨(《全展選編·外科》)。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