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果茄

    《中藥大辭典》:黃果茄拼音注音Huánɡ Guǒ Qié別名

    黃水茄、黃打破碗、刺茄(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野茄果、大苦果(《云南經(jīng)濟植物》)。

    出處

    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茄科植物黃果茄根、果實種子。根:夏、秋采;果實:秋、冬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村邊、路旁、荒地及河谷兩岸較干旱處。分布福建、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刺伏臥草本,高0.5~0.7米。莖葉均被長0.5~2厘米的硬刺或星狀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4~7厘米,寬2.5~4厘米,先端尖或鈍,邊緣深波狀或深裂?;?~5朵成聚傘花序而側(cè)生;花萼5裂,有小刺;花冠鐘狀,5裂,藍紫色,外面有茸毛。漿果球形,黃色,未成熱時淡綠色而有深綠色網(wǎng)紋,萼片宿存?;ㄆ?~7月。

    化學成分

    果含龍葵堿、澳洲茄堿,它們都是含糖的生物堿,水解則分別生成龍葵胺或澳洲茄胺和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又含脂肪油及甾醇類;脂肪油為半干性,其脂肪酸為油酸42.93、亞油酸36.18、軟脂酸5.37、硬脂酸9.77%等,甾醇之一為黃果茄甾醇。還含薯蕷皂甙元;灰分為5.9%,其中含有K、Na、Mg及痕跡的Fe、Cl等。

    藥理作用

    印度民間常用本植物治療咳嗽、發(fā)熱及心臟病。全草的醇提取物及生物堿烏甙部分有強心作用。對離體蛙心、貓心房戌心室肌、乳頭肌在一定濃度時,能增強其收縮及張力,但如濃度過高,反降低其收縮力。對完整犬的心房及心室,也能增強其收縮振幅,血壓亦有逐步的升高。長期用藥可顯著降低豚鼠肺及支氣管中組織胺含量(80%),而對皮膚、胃的組織胺有輕度上升;糖生物堿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二周,對受雞蛋清致敏的豚鼠有保護作用。對支氣管病人的治療作用可能由于其使支氣管及肺中的組織胺耗竭有關(guān);此外其中所含的無機硝酸鹽成分也有某些祛痰作用。粗提取物、葉莖的醇提取物、樹脂性成分同樣皆有某些釋放組織胺的作用。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瘀止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燉雞,外用:擦患處或研末撒。

    復方

    ①治睪丸炎:黃果茄根七株,馬鞭草根五株,燈籠草根七株,合豬腰子燉服;合青殼鴨蛋燉服亦可。

    ②治牙痛:黃果茄干根五錢。水煎服或煎濃湯漱口。

    ③治頭部發(fā)瘡:黃果茄鮮果,切成二半,擦患處。

    ④治手足麻痹,風涅性關(guān)節(jié)炎:黃果茄鮮根二至三兩,燉母雞服。

    ⑤拔膿頭:黃果茄子,置新瓦上焙干研末撒患處。(性味以下出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果茄拼音注音Huánɡ Guǒ Qié別名

    黃水茄、黃拓破碗、刺茄、野茄果、大苦果、籟茄、水茄頭、黃果珊瑚、馬刺

    英文名Fruit of yellowfruit nightshade出處

    出自《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黃果茄的根、果實及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et Wendl.

    采收和儲藏:根:夏、秋采收;果實:秋、冬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長于村邊、路旁、荒地及干旱河谷沙灘上,星散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北、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直立草本或匍匐草本,高50-70cm。有時基部木質(zhì)化,植株各部均被星狀絨毛和細長的針狀皮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3.5cm;葉片卵狀長圓形,長4-6cm,寬3-4.5cm,先端尖或鈍,基部近心形或偏斜,邊緣深波或深裂。聚傘花序腋外生,通常3-5花;萼鐘形,5裂,外面有小刺;花冠輻狀,藍紫色,5裂,裂瓣卵狀三角形,外被絨毛;雄蕊5;子房卵形圓形,花柱纖細,柱頭截形。漿果球形,直徑1.3-1.9cm。初時綠色并具深綠色條紋,成熟后則變?yōu)榈S色;種子近腎形,扁平?;ㄆ诙料募?,果熟期夏、秋季。

    性狀

    性狀鑒別 “參見金鈕扣”,惟莖的皮刺密生,細直,長5-20mm。

    狀性鑒別 根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多扭曲,有分枝,長達30cm,直徑0.7-5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可見突起細根痕及斑點,皮薄,有的剝落,剝落處顯淡黃色。質(zhì)硬,斷面淡黃色或黃白色,纖維性。

    化學成分

    黃果茄葉、根和果實中含香豆精類物質(zhì):東莨菪素(socpoletin),馬栗樹皮素escule-tin)[1]。果這中含黃果茄甾醇(carpesterol),薯蕷皂甙元(dios-ge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2],環(huán)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環(huán)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谷甾醇葡萄糖甙(sitosteryl solamargine),β-澳洲茄邊堿(β-solamargine),4α-甲基-(24R)-乙基膽甾-7-烯-3β-醇[4α-mathyl-(24R)-ethylcholest-7-en-3β-ol][3],4α-甲基-24ξ-乙基-5α-膽甾-7-烯-3β,22ξ-二醇[4α-methyl-24ξ-ethyl-5ξ-cholest-7-en-3β,22ξ-diol],3β,22ξ-二羥基-4α-甲基-24ξ-乙基-5α-膽甾-7-突然襲擊-6-酮(3β,22ξ-dihydroxy-4α-甲基-24ξ-乙基-5α-膽甾-7-烯-6-酮(3β-benzoxy-14β,22ξ-dihydroxy-4α-methyl-24ξ-ethyl-5α-cholest-7-en-6-one),3β-苯甲酰-14α,22ξ-二羥基-4α-甲基-24ξ-乙基-5α-膽甾-7-烯-6-酮(3β-benzoxy-14α,22ξ-di-hydroxy-4α-methyl-24ξ-ethyl-5α-cholest-7-en-6-one),3β-(對羥基)苯甲酰-22ξ-羥基-4α-甲基-24ξ-乙基-5α-膽甾-7-烯-6-酮(3β-(p-hydroxy)-benzoxy-22ξ-diol),去甲黃果茄甾醇(norcarpesterol,22-hydroxy-6-oxo-4-methyl-24-methylcholest-7-en-yl benzoate)[5],澳洲茄堿(solasonein),刺茄子堿(solasurine),β-谷甾醇-半乳糖甙(β-sitosterol-galactoside),咖啡酸(caffeic acid)和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6]。

    種子含游離氨基酸賴氨酸(ylsine),亮氨酸(leucine)[7]。

    藥理作用

    印度民間常用本植物治療咳嗽、發(fā)熱及心臟病。全草的醇提取物及生物堿皂甙部分有強心作用。對離體蛙心、貓心房或心室肌、乳頭肌在一定濃度時,能增強其收縮及張力,但如濃度過高,反降低其收縮力。對完整犬的心房及心室,也能增強其收縮振幅,血壓亦有逐步的升高。長期用藥可顯著降低豚鼠肺及支氣管中組織胺含量(80%),而對皮膚、胃的組織胺有輕度上升;糖生物堿2mg/kg腹腔注射二周,對受雞蛋清致敏的豚鼠有保護作用。對支氣管病人的治療作用可能由于其使支氣管及肺中的組織胺耗竭有關(guān);此外其中所含的無機硝酸鹽成分也有某些祛痰作用。粗提取物、葉莖的醇提取物、樹脂性成分同樣皆有某些釋放組織胺的作用。

    性味

    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消瘀止痛。主風濕痹痛;牙痛;睪丸種痛;癰癤。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涂擦或研末敷。

    復方

    ①治睪丸炎: 黃果茄根七株,馬鞭草根五株,燈籠草根七株,合豬腰子燉服;合青殼鴨蛋燉服亦可。②治牙痛: 黃果茄干根五錢。水煎服或煎濃湯漱口。③治頭部發(fā)瘡: 黃果茄鮮果,切成二半,擦患處。④治手足麻痹,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黃果茄鮮根二至三兩,燉母雞服。⑤拔膿頭: 黃果茄子,置新瓦上焙干研未撒患處。(性味以下出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別名牛筋樹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榆科植物糙葉樹的根皮及樹皮。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邊。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山西。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黃褐色,有灰斑與皺紋,老時縱裂,幼枝被平伏硬毛,后脫......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糙葉樹的根皮、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hananthe aspera(Thunb.)Planch.[Prunus aspera Thunb.]采收和儲藏:春、秋季剝?nèi)?,曬干。?.....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uǐ Zhù Má出處始載于《中國樹木分類學》。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糙葉水苧麻的莖葉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platyphylla D. Don var.scabrella(Roxb.)......
  • 拼音注音Cāo Ké Línɡ Xiè別名石蟹來源藥材基源:為菱蟹科動物粗糙菱蟹的肉、殼。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ldorfia horrida(Linnaeus)[Parthenope horrida(Linnaeus)]采收和儲藏:全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糙蘇拼音注音Cāo Sū別名大葉糙蘇、山蘇子[內(nèi)蒙古]、續(xù)斷[寧夏]、山芝麻來源唇形科糙蘇屬植物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以地上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割地上全草;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和雜質(zhì),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