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瓜藤

    《中藥大辭典》:黃瓜藤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Ténɡ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黃瓜。6月采。陰干或鮮用。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利水,解毒。治痢疾,淋病,黃水瘡。

    ①《陸川本草》:"治瘡癰,流注。"

    ②《四川中藥志》:"利水、通淋、消脹。"

    ③《中國藥植圖鑒》:"治痢疾。"

    ④《上海常用中草藥》:"祛痰鎮(zhèn)痙。"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復方

    ①治黃水瘡:黃瓜藤(陰干,火焰存性)、枯礬。為細末,搽瘡上。(《滇南本草》)

    ②治癲癇:黃瓜藤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高血壓病

    以黃瓜藤制劑觀察64例(Ⅰ期17例,Ⅱ期46例,Ⅲ期2例),結果顯效34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2.8%(按1972年全國心血管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制劑及用法:㈠流浸膏:每毫升含干燥黃瓜藤與豬毛菜各5分,每次5毫升,日服3次。㈡片劑:每片含干燥黃瓜藤1錢,每次4片,日服3次。療程30~60天。初步觀察,片劑較流浸膏降壓作用強。一般無副作用,僅5例服后上腹部有燒灼感,改為食后服癥狀即減輕或消失;另1例有頭暈感覺。

    另有用去根、葉的鮮瓜秧半斤,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亦可當茶飲);或制成浸膏丸(每丸3克,日服3次,每次1丸)、片劑(每片0.3克,日服3次,每次5~10片)應用。共觀察62例,顯效(血壓降至130/90毫米汞柱,或單用其他降壓藥無效,并用黃瓜秧制劑后,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降20毫米汞柱)28例,有效(收縮壓、舒張壓持續(xù)降10毫米汞柱以上)26例,無效8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瓜藤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Ténɡ英文名Cucumber stem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鮮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枝伸長,有縱溝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須細,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稍粗糙;葉片三角狀寬卵形,膜質,長、寬均12-18cm,兩面甚粗糙,掌狀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鋸齒,有時邊緣具緣毛。花萼簡狹鐘狀圓筒形,密被白色長柔毛,花萼裂征鉆形,開展與花萼近等長;花垸共同白色,長約2cm,花冠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雄蕊3,花絲近無;雌花單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壯,被柔毛。子房紡錘形,柱頭3。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長10-30(-50)cm,熟時黃綠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狀凸起,極稀近于平滑。種子小,狹卵形,白色,無邊緣?;?、果期為夏、秋季。

    歸經

    歸心;肺以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利濕;解毒。主痰熱咳嗽;癲癇;濕熱瀉痢;濕痰流注;瘡癰腫毒;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子洗或研末撒。

    復方

    ①治黃水瘡: 黃瓜藤(陰干,火焙存性)、枯礬。為細末,搽瘡上。(《滇南本草》)②治癲癇: 黃瓜藤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高血壓病。以黃瓜藤制劑觀察64例(Ⅰ期17例,Ⅱ期45例,Ⅲ期2例),結果顯效34例,有效19例,無效 11例,總有效率82.8%(按1972年全國心血管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

    制劑及用法:1.流浸膏:每毫升含干燥黃瓜藤與豬毛菜各5分,每次5ml,日服3次。

    2.片劑:每片含干燥黃瓜藤 1錢,每次4片,日服3歐。療程30-60天。初步觀察,片劑較流浸膏降壓作用強。一般無副作用,僅5例服后上腹部有燒灼感,改為食后服癥狀即減輕或消失;另1例有頭暈感覺。另有用去根、葉的鮮瓜秧半斤,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日2次分服(亦可當茶飲);或制成侵膏丸(每丸3g,日服3次,每次 1丸)、片劑(每片0.3g,日服3次,每次5-10片)應用。共觀察62例,顯效(血壓降至130/90mm汞柱,或單用其他降壓藥無效,并用黃瓜秧制劑后,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降20mm汞柱)28例,有效(收縮壓、舒張壓持續(xù)降10mm汞柱以上)26例,無效8例。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治瘡癰,流注。

    2.《四川中藥志》:利水、通淋、消脹。

    3.《中國藥植圖鑒》:治痢疾。

    4.《上海常用中草藥》:祛痰鎮(zhèn)痙。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別名砂仁花(《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狀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體呈淡紫色,花朵細軟而小;花序梗長20~30厘米,有節(jié);切段者長2厘米。稍有香氣。性味《中國醫(yī)學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車輪梅的枝葉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戒溪邊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車輪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樹、鑿角......
  • 《中藥大辭典》: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處《全展選編·外科》來源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谷邊灌叢中。分布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枝條疏被長絨毛。3出復葉,互生;小葉橢圓形或卵狀......
  • 《中藥大辭典》:曾青拼音注音Cénɡ Qīnɡ別名樸青(《石藥爾雅》),層青(《造化指南》)。出處《本經》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原形態(tài)礦物形態(tài)詳“扁青“條。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曾青,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
  • 來源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果實。秋季采摘成熟果實曬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解毒止痛。用于痰喘咳嗽,神經性頭痛;外用治黃水瘡。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燒灰存性,麻油調搽患處。摘錄《全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