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顙魚涎

    《中藥大辭典》:黃顙魚涎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

    《日用本草》:"治消渴。"

    復(fù)方

    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綱目》生津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顙魚涎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黃顙魚涎,翅下取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喜棲于有腐敗物質(zhì)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食性廣,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原形態(tài)

    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后半部側(cè)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cè)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cè)線完全。背鰭1,6-7;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棘后緣有鋸齒。胸鰭I,7,硬棘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后緣為11-16個。臀鰭21-25。脂鰭末端游離,較臀鰭短。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腹部為淡黃色,尾鰭分叉,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歸經(jīng)

    肺;腎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劑,適量。

    復(fù)方

    治消渴飲水無度: 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 (《綱目》生津丸)

    各家論述

    《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丁香拼音注音Bái Dīnɡ Xiānɡ別名麻雀糞、家雀糞、樹麻雀來源雀形目文鳥科樹麻雀Passer montanus (L.),以糞便入藥。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的糞便也作白丁香用。生境分布......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別名打不死、還陽參、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曬干用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巖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常生在石灰?guī)r地區(qū).分布陜西、河南、湖北......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澀,性涼。功能主治理氣,收澀,消腫。治痢疾,腹瀉,喉炎,勞傷,跌打損傷,紅腫疼痛。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別名紅三百棒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間。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宿根直立草本,高約15厘米。根長圓錐形。基生葉有長柄,淡綠色微帶紅暈,葉片闊心形......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九股牛別名牛角七、蜜油參來源五加科楤木屬植物叢林楤木Aralia dumetorum Hand.-Mazz.,以根入藥。秋冬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托毒外出,補中益氣。用于淋巴腺炎,癤,癰,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