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黑牽牛

    拼音注音Hēi Qiān Niú別名

    老鸛筋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腺花女婁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lene adenantha Franch.[Me-landrium adenanthum(Franch.)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600m以下的陰坡疏灌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2-30cm。全株被腺柔毛。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具柄,上部的葉無柄;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5cm,先端鈍,基部楔形,兩面均具腺柔毛。聚傘花序,具花數(shù)朵;苞片披針形,密被腺柔毛;花梗長1-2cm,密被腺柔毛;萼筒狀,長1-1.2cm,萼齒三角形,具緣毛,萼脈10,被腺柔毛;花瓣黃色,伸出萼外,先端淺2裂;雄蕊10,花藥黃色;子房上位,卵形,花柱3,線形,伸出萼外。

    性味

    苦;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經;解毒。主風濕痹痛;閉經;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艾粉、結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晶,直徑5~15毫米,厚......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別名大風艾、牛耳艾、大風葉、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再風艾(《嶺南采藥錄》),大艾、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大骨風(《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大毛藥(《貴州植藥調......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艾納香“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消腫,活血散瘀。治風濕痛,跌打瘀痛,產后骨痛,受涼腹痛,腹瀉。用法用量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