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剪刀草

    《中藥大辭典》:剪刀草拼音注音Jiǎn Dāo Cǎo別名

    塔花(《植物學大辭典》),玉如意(《蘇州本產(chǎn)藥材》),山薄荷、土薄荷(《泉州青草藥》),野薄荷(《泉州本草》),野仙人草、小葉仙人草(《江西民間草藥驗方》),節(jié)節(jié)花、野香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飲片新參》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光風輪瘦風輪全草。6~8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①光風輪

    多年生草本,高7~25厘米。莖方形,光滑或有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菱形至卵形,長0.8~2厘米,寬6~1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圓鋸齒,兩面光滑,有柄?;?0余朵排成輪傘花序,對生于葉腋或頂生于枝端;花萼管狀,紫色,外面無毛,5齒裂,下唇齒緣有羽狀緣毛;花冠紫紅色,2唇形,上唇很短,下唇3裂,稍長;能育雄蕊2,退化雄蕊2。小堅果倒卵形,淡黃色,光滑?;ㄆ?~6月。果期7~8月。

    生于路邊、山腳下、荒地。分布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②瘦風輪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形態(tài)與上種近似,惟莖細而柔軟,單一,稀分枝,無顯著的四棱。萼外面脈上有短毛?;ㄆ?~4月。果期5~6月。

    生長于荒地、路邊及山坡等處。分布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臺灣等地。

    性狀

    干燥全草,莖枝柔細,直徑不過1毫米;表面紫棕色,有縱棱;折斷面黃棕色。葉皺縮卷曲,黃棕色或淡綠色;質(zhì)脆易落。上部花穗僅留黃綠色的花萼,花冠多已脫落,有時殘存黃白色的小堅果。氣微,味微苦。以干燥、黃棕色至青棕色、無泥土者為佳。

    性味

    苦辛,涼。

    ①《飲片新參》:"苦,平。"

    ②《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苦辛,涼。"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散瘀消腫。治感冒頭痛,菌痢,腸炎,乳癰,疔瘡,跌打損傷,血崩,蕁麻疹。

    ①《飲片新參》:"消瘡腫丹毒,蟲咬傷。"

    ②《蘇州本產(chǎn)藥材》:"止血。治乳癰,疔瘡。"

    ③《泉州青草藥》:"祛風,止血,消癰,止痢。"

    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消癰止痢。治婦人血崩,乳癰,赤白痢。外敷癰疽腫毒。"

    ⑤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散熱。治腸炎,白喉,咽喉腫痛,癰疽瘡癤,蕁麻疹,過敏性皮炎。"

    ⑥《江西草藥》:"散瘀解毒。治跌打損傷,感冒頭痛,中暑腹痛。"

    ⑦《湖南藥物志》:"行氣,散血,消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感冒頭痛:光風輪三錢,生姜二片,蔥白二個。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②治中暑腹痛:光風輪五錢,青木香根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痢疾:鮮瘦風輪菜一兩,水煎內(nèi)服,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

    ④治乳癰:鮮瘦風輪菜一兩,紅糖一兩,酌加開水燉服。另用鮮葉一握,加紅糖搗爛外敷。

    ⑤治跌打損傷,積瘀疼痛:㈠鮮瘦風輪菜絞汁泡酒服。(③方以下出《泉州青草藥》);㈡鮮瘦風轱菜,用甜酒釀糟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⑥治婦人血崩(屬血熱者):瘦風輪菜一兩,生地黃、側(cè)柏葉各五錢,入冰糖少許。水煎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⑦治小兒食積:瘦風輪、公母草各二錢,隔山消一錢半,檳榔、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每日服三次。(《湖南藥物志》)

    ⑧治蕁麻疹、過敏性皮炎:光風輪菜適量,煎汁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菌痢、腸炎:取瘦風輪18斤和仙鶴草7斤,粉碎,過120目篩,得8斤細粉,將所剩之粗粉再與瘦風輪22斤混合水煎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到一定程度后拌入8斤細粉,烘干研粉,過120目篩后裝入0號膠囊中,每粒膠囊相當于瘦風輪生藥2克,仙鶴草0.35克。每次內(nèi)服4~5粒,每天4次。治療214例急、慢性菌痢及腸炎,療效標準如下: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鏡檢陰性,階月內(nèi)無復發(fā);㈡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但病程較長,追蹤觀察有復發(fā);㈢好轉(zhuǎn):癥狀緩解,便次減少,大便鏡檢有好轉(zhuǎn);㈣無效:服藥后無明顯變化而采用其他藥物治療者。結(jié)果急性菌痢54例,痊愈51例,顯效3例;慢性菌痢14例,痊愈6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3例;急性腸炎128例,痊愈121例,顯效6例,好轉(zhuǎn)1例;慢性腸炎18例,痊愈1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2例。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6~7天。初步觀察,療效似高于黃連素、痢特靈等常用藥物;特別是對急性菌痢和腸炎,療效更為明顯。若用煎劑,則控制癥狀似比膠囊更快。治程中除少數(shù)病例用量過大時出現(xiàn)便秘外,無其它不良反應(yīng)。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剪刀草拼音注音Jiǎn Dāo Cǎo別名

    玉如意、山薄荷、土薄荷、野薄荷、野仙人草、小葉仙人草、節(jié)節(jié)花、野香草

    英文名Herb of Adjoin Clinopodium, Clinopodium Herb出處

    出自《飲片新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細風輪菜和鄰近風輪散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inopodium gracilie[Benth.]Ma-tsum [Calamintha gracilisBenth.]

    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路旁、空曠草地、溝邊、林緣、灌叢中。

    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田邊、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南部 、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南部、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8-30cm。莖多數(shù),自匍匐莖生了同,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8-1.3cm,基部紫紅色,密被短柔毛;葉片卵形或莖最下部的葉圓卵形而較小,長1.2-3.4cm,寬12.4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下面近無毛,下面脈上具短硬毛。輪傘花序分離,或密集于莖端成短總狀花序;無苞葉;苞筒不等寬,外面沿脈上被短硬毛,其余部分被微柔毛,上唇3齒,短,三角形,果時向上反折,下唇2齒,略長,先端鉆形,齒均被睫毛;花冠白色至紫紅色,比花萼長約1/2倍,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央裂片較大;雄蕊4,前對能主能,花藥2室;子房4裂,柱頭2裂。小堅果4,卵球形,褐色?;ㄆ?-8月,果期7-10月。

    本種與細風輪菜的主要區(qū)別為:輪傘花常具苞葉;萼筒等寬,外面全無毛或沿脈上有極稀少的毛,內(nèi)面喉部被小疏柔毛,齒緣被睫毛,上唇3齒果時不向上反折?;ㄆ?-6月,果期7-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細風輪菜 莖枝細柔,呈方柱形,直徑約1.5mm。表面紫棕色,有縱槽,被倒向短柔毛;折斷面共同棕以。葉黃棕色或淡綠色,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長1.2-3.4cm,寬,1-2.4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疏齒,側(cè)脈2-3對,下面脈上有疏短硬毛,莖最下部葉細小,圓卵形,長寬約1cm,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葉柄長0.5-1cm,腹凹背凸,基部常帶紫紅色,密被短柔毛。輪傘花序常僅殘留黃綠色花萼。有時可見黃白色的小堅果。氣微,味微苦。

    (2)鄰近風輪菜 莖無毛或有疏微毛。葉卵圓形,長0.8-2.2cm,寬0.5-1.7cm,邊緣近基部以上具5-7對圓齒,側(cè)脈3-4對,兩面均無毛;葉柄長0.2-1cm,腹平背凸,被疏微柔毛。

    化學成分

    細風輪菜全草主含醉魚草皂甙(buddlejas-aponin)Ⅳ含量為0.38%,此外還含瘦風輪皂甙(clinopo-aponin)Ⅰ-Ⅴ,以及柴胡皂甙(saikosaponin)A等[1]。

    藥理作用

    1.酊劑用試管稀釋法,1:64對白喉桿菌,1:1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8對乙型鏈球菌,1:4對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煎劑1:64對白喉桿菌,1:8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4對乙型鏈球菌;浸劑1:128對白喉桿菌,1:1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2.100%酊劑1ml能中和1個最小致死量的白喉毒素對豚鼠的毒性作用。

    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熱回流2小時,濾過,濾液適當濃縮,點樣在濾紙上,干后,再滴加醋酸鎂試劑1滴,干后,紫外燈(254nm)下觀察,顯天藍色熒光。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主感冒發(fā)熱;食積腹痛;嘔吐;泄瀉;痢疾;白喉;咽喉腫痛;癰腫丹毒;蕁麻疹;毒蟲咬傷;跌打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感冒頭痛:光風輪三錢,生姜二片,蔥白二個。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②治中暑腹痛:光風輪五錢,青木香根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③治痢疾: 鮮瘦風輪菜一兩,水煎內(nèi)服,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④治乳癰: 鮮瘦風輪菜一兩,紅糖一兩,酌加開水燉服。另用鮮葉一握,加紅糖搗爛外敷。⑤治跌打損傷,積瘀疼痛:一、鮮瘦風輪菜絞汁泡酒服。(③方以下出《泉州青草藥》);二、鮮瘦風輪菜,用甜酒釀糟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⑥治婦人血崩(屆血熱者): 瘦風輪菜一兩,生地黃、側(cè)柏葉各五錢,入冰糖少許。水煎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⑦治小兒食積: 瘦風輪、公母草各二錢;隔山消一錢半,檳榔、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每日服三次。(《湖南藥物志》)⑧治蕁麻疹、過敏性皮炎:光風輪菜適量,煎汁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菌痢、腸炎。取瘦風輪18斤和仙鶴草7斤,粉碎,過120目篩,得8斤細粉,將所剩之粗粉再與瘦風輪22斤混合水煎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到一定程度盾拌入8斤細粉,烘干研粉,過120目篩后裝入0號膠囊中,每粒膠囊相當于瘦風輪生藥2g,仙鶴草0.35g。每次內(nèi)服4-5粒,每天4次。治療214例急、慢性菌痢及腸炎,療效標準如下: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鏡檢陰性,3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

    2.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但病程較長,追蹤觀察有復發(fā)。

    3.好轉(zhuǎn):癥狀緩解,便次減少,大便鏡檢有好轉(zhuǎn)。

    4.無效:服藥后無明顯變化而采用其他藥物治療者。結(jié)果急性菌痢54例,痊愈51例,顯效3例;慢性菌痢 14例,痊愈6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3例;急性腸炎128例,痊愈121例,顯效6例,好轉(zhuǎn) 1例;慢性腸炎18例,痊愈1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 1例,無效2例。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6-7天。初步觀察,療效似高于黃連素、痢特靈等常用藥物;特別是對急性菌痢和腸炎,療效更為明顯。若用煎劑,則控制癥狀似比膠囊更快。治程中除少數(shù)病例用量過火時出現(xiàn)便秘外,無其它不良反應(yīng)。

    各家論述

    1.《飲片新參》:消瘡腫丹毒,蟲咬傷。

    2.《蘇州本產(chǎn)藥材》:止血。治乳癰,疔瘡。

    3.《泉州青草藥》:祛風,止血,消癰,止痢。

    4.《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消癰止痢。治婦人血崩,乳癰,赤白痢。外敷癰疽腫毒。

    5. 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散熱。治腸炎,白喉,咽喉腫痛,癰疽瘡癤,蕁麻疹,過敏性皮炎。

    6.《江西草藥》:散瘀解毒。治跌打損傷,感冒頭痛,中暑腹痛。

    7.《湖南藥物志》:行氣,散血,消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èi別名貝子、貝齒、白海肥、海肥、白貝齒來源藥材基源:為寶貝科動物貨貝、環(huán)紋貨貝等的殼。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netaria moneta(Linnaeus)2.Monetaria annulus(Linnaeus)......
  • 拼音注音Bái Chē Zhóu Cǎo別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翹搖來源豆科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河北、華東、西南?;瘜W成分葉含有異槲皮甙、亞麻子甙(linamarin)......
  • 拼音注音Bái Là Liǎo別名蓼子草、馬蓼、假長尾葉蓼、假長尾蓼、山蓼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長鬃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P.caespitosum B1.var.lon......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