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魚草

    拼音注音Jīn Yú Cǎo別名

    香彩雀、龍頭菜、洋彩雀、龍口花

    英文名Common Snapdragon出處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金魚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tirrhinum maju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各地庭園栽培,有時逸為野生。原產歐洲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80cm。莖直立,基部有時木質化,莖中上部被腺毛,基部有時分枝。下部的葉常對生,上部的葉?;ド痪叨瘫?;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6cm,無毛,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密被腺毛;花梗長5-7mm;花萼與花梗近等長,萼5深裂,裂片卵形,鈍或急尖;花冠顏色多種,紅色、紫色至白色,長3-5cm,基部在前面下延成兜狀,上唇直立,寬大,2半裂,下唇3淺裂,在中部向上唇隆起,封閉喉部,使花冠呈假面狀;雄蕊4,二強。蒴果卵形,長約15mm,基部強裂向前延伸,被腺毛,先端孔裂。

    化學成分

    全草含環(huán)烯醚萜(iridoid)成分龍頭花甙(an-tirrhinoside)[1],還含一些帶有側鏈的脂肪酸(branched chain fat-ty acid)[2]。

    葉含側鏈脂肪酸[2,3]以及亞麻酸(linolenic acid)[4,5],脫氧核糖核酸(deoxynucleic acid),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黃酮(flavone)以及-香豆酸(p-coumaric acid)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的、阿魏酸(ferulic acid)的和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的葡萄糖酯(glucose esters)[7]。

    種子含側鏈脂肪酸,已分離得到16-甲基十七烷酸(16-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12-甲基十六烷酸(14-methyl bexadecanoic acid)[2,3]。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跌打扭傷;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能。外用用于跌打扭傷、瘡瘍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Cǎo別名孩兒參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短小孩兒參的干燥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stellaria maximowicziana (Franch.et Sav.)Pax ex Pax et Hof......
  • 拼音注音Bǎnɡ Gā別名藏名:榜阿嘎保出處歷代藏醫(yī)藥書均有記載。《藍琉璃》記載:本品“基生葉三、四片,莖葉稍小,或深裂為七、八片,莖小而柔,花白色有藍紅光澤解時疫毒,清膽熱?!薄毒е楸静荨?、《味氣鐵鬘》載:“榜嘎性涼、解毒?!薄陡事吨巍?.....
  • 《中國藥典》:檳榔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別名榔玉、賓門、青仔、國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英文名SEMEN ARECAE來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
  • 《中藥大辭典》:檳榔花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 Huā出處《中藥志》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雄花蕾。夏季采集。曬干,去梗。生境分布產于廣東等地。性狀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黃色至淡棕色。氣無,味淡。功能主治①《中藥志》:“為芳香健......
  • 拼音注音Bō Yè Zǐ Jīn Niú別名小涼傘、千年不出山、矮腳涼傘、小部傘、不出林、小矮地茶、小獅子頭、鐵羅傘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锛毩_傘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affinis Hemsl.采收和儲藏: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