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秦頭(《中田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掃雪苗、紫云英、山胡麻、草木犀狀紫云英(《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狀黃芪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曬干。
生于山坡溝旁或河床沙地、草坡、灘地、砂質(zhì)碎石坡地、沙丘。分布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很深。莖直立,多分枝,有疏柔毛。葉稀少,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5,矩圓形或條狀矩圓形,長8~15毫米,寬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兩面有短柔毛;葉軸有短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多,小,疏生;總花梗長2~6厘米;苞片卵三角形;萼鐘狀,外面被黑色和白色短毛,長4.5毫米,萼齒5,三角形,長約0.5毫米;花冠粉紅色或白色,龍骨瓣帶紫色,旗瓣無爪,較翼瓣及龍骨瓣稍長;子房無毛,無柄。莢果小,近圓形,長2~3毫米,內(nèi)含種子1粒?;ㄆ?~7月。果期7~8月。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苦,微寒。"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
內(nèi)服:煎湯,3~5錢。
西豆根、粉豆根、苦甘草。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phora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苦豆子 灌木,枝多成帚狀,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6-15cm;小葉15-25,灰綠色,長圓形,長1.5-2.5cm,寬7-10mm,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頂端小葉較小,帶革質(zhì),先端鈍,基部近圓,托葉小,鉆形,宿存??偁罨ㄐ蝽斏?,長12-15cm;花密生;萼鐘狀,長約8mm,萼齒短三角狀,密生平貼絹毛;花冠蝶形,黃色,較萼長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漸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莢果串珠狀,長3-7cm,密生短細(xì)而伏的絹毛。種子多數(shù),淡黃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稍彎曲,一般切成長15-20cm的小段,直徑0.8-2cm。表面棕黃色至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具橫向皮孔,有時有支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淡黃色,平整的切面木質(zhì)部作放射狀排列,有裂隙。氣微弱,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的外層常反卷。皮層及韌皮部散有草酸鈣方晶及8-10個成束的纖維束。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射線寬2-5列細(xì)胞,木質(zhì)部導(dǎo)管散列,直徑76-112μm;木纖維數(shù)十個成,木薄壁細(xì)胞稀少。
根含槐根堿(sophocarpine),苦參堿(ma-trine),槐定堿(sophorid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氧化槐定堿(oxysophoridine),槐根堿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等生物堿。又含黃酮類及茋類化合物:苦豆根酮(alpecurone)A、B、C、D、E、F、G,勒奇黃烷醇(leachianol)A、F、G,E-葡萄素(E-viniferin),蒼白粉藤醇(pallidol),異補骨脂雙氫黃酮(islbavachin),光果甘草醇(glabrol),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阿莫薩姆尼定(ammothamnidin),苦甘草醇(vexibinol)即是槐屬黃烷酮(sophoraflavanone)G,苦甘草定(vex-ibidin)即是勒奇黃烷酮(leachianone)A等。
理化鑒別 (l)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shù)滴,栓皮部即呈橙紅色,久置不消失。(色素(2)取本品粉末1g,用氨水濕潤,加氯仿3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分成二等份。一份蒸干后用乙醇溶解并轉(zhuǎn)移至5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釋至刻度,留作薄層定性用。另一份蒸干后用1%鹽酸溶液10ml溶解,濾過,濾液分置兩試管中,一管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產(chǎn)生紅棕色;一管滴加碘化汞鉀試液,產(chǎn)生黃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3)薄層色譜 取2塊硅膠G薄層板,各板點上上述乙醇液及對照品氧化苦參堿、苦參堿、脫氫苦參堿。一塊用氯仿一甲醇一氟水(50:6:3)展開,一塊用苯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氨水(30:30:10:1)展開。以碘蒸氣熏和改良碘化鐵鉀試液顯色。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上,均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腎經(jīng)
味苦;性寒
清腸燥濕;鎮(zhèn)痛。主濕熱痢疾;腸炎泄瀉;黃疸;濕疹;咽痛;牙痛;頑癬;燙傷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秦頭(《中田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掃雪苗、紫云英、山胡麻、草木犀狀紫云英(《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狀黃芪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溝旁或河床沙地、草坡、灘地、砂質(zhì)碎石坡地、沙丘。分布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很深。莖直立,多分枝,有疏柔毛。葉稀少,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5,矩圓形或條狀矩圓形,長8~15毫米,寬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兩面有短柔毛;葉軸有短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多,小,疏生;總花梗長2~6厘米;苞片卵三角形;萼鐘狀,外面被黑色和白色短毛,長4.5毫米,萼齒5,三角形,長約0.5毫米;花冠粉紅色或白色,龍骨瓣帶紫色,旗瓣無爪,較翼瓣及龍骨瓣稍長;子房無毛,無柄。莢果小,近圓形,長2~3毫米,內(nèi)含種子1粒?;ㄆ?~7月。果期7~8月。
性味《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苦,微寒。"
功能主治《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豆根拼音注音Kǔ Dòu Gēn別名西豆根、粉豆根、苦甘草。
英文名Herb of Sweetclover-like Milkvetch出處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phora alopecuroide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原形態(tài)苦豆子 灌木,枝多成帚狀,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6-15cm;小葉15-25,灰綠色,長圓形,長1.5-2.5cm,寬7-10mm,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頂端小葉較小,帶革質(zhì),先端鈍,基部近圓,托葉小,鉆形,宿存??偁罨ㄐ蝽斏?,長12-15cm;花密生;萼鐘狀,長約8mm,萼齒短三角狀,密生平貼絹毛;花冠蝶形,黃色,較萼長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漸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莢果串珠狀,長3-7cm,密生短細(xì)而伏的絹毛。種子多數(shù),淡黃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稍彎曲,一般切成長15-20cm的小段,直徑0.8-2cm。表面棕黃色至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具橫向皮孔,有時有支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淡黃色,平整的切面木質(zhì)部作放射狀排列,有裂隙。氣微弱,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的外層常反卷。皮層及韌皮部散有草酸鈣方晶及8-10個成束的纖維束。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射線寬2-5列細(xì)胞,木質(zhì)部導(dǎo)管散列,直徑76-112μm;木纖維數(shù)十個成,木薄壁細(xì)胞稀少。
化學(xué)成分根含槐根堿(sophocarpine),苦參堿(ma-trine),槐定堿(sophorid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氧化槐定堿(oxysophoridine),槐根堿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等生物堿。又含黃酮類及茋類化合物:苦豆根酮(alpecurone)A、B、C、D、E、F、G,勒奇黃烷醇(leachianol)A、F、G,E-葡萄素(E-viniferin),蒼白粉藤醇(pallidol),異補骨脂雙氫黃酮(islbavachin),光果甘草醇(glabrol),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阿莫薩姆尼定(ammothamnidin),苦甘草醇(vexibinol)即是槐屬黃烷酮(sophoraflavanone)G,苦甘草定(vex-ibidin)即是勒奇黃烷酮(leachianone)A等。
鑒別理化鑒別 (l)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shù)滴,栓皮部即呈橙紅色,久置不消失。(色素(2)取本品粉末1g,用氨水濕潤,加氯仿3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分成二等份。一份蒸干后用乙醇溶解并轉(zhuǎn)移至5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釋至刻度,留作薄層定性用。另一份蒸干后用1%鹽酸溶液10ml溶解,濾過,濾液分置兩試管中,一管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產(chǎn)生紅棕色;一管滴加碘化汞鉀試液,產(chǎn)生黃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3)薄層色譜 取2塊硅膠G薄層板,各板點上上述乙醇液及對照品氧化苦參堿、苦參堿、脫氫苦參堿。一塊用氯仿一甲醇一氟水(50:6:3)展開,一塊用苯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氨水(30:30:10:1)展開。以碘蒸氣熏和改良碘化鐵鉀試液顯色。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上,均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歸經(jīng)腎經(jīng)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腸燥濕;鎮(zhèn)痛。主濕熱痢疾;腸炎泄瀉;黃疸;濕疹;咽痛;牙痛;頑癬;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麻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