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叢中,平原河灘地上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
黑果小檗,落葉灌木,高1-2m。莖直立,基部多分枝,嫩枝褐色,老枝灰色,刺單一或3分叉,長1-3cm,暗褐色。葉簇生,革質(zhì);葉片卵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2.5-7cm,寬2-5cm,先端鈍圓形、基部漸狹,全緣或具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有不清晰的葉脈。總狀花序稀疏,具3-9花;花黃色,直徑8-12mm,花梗長5smm;苞片披針形;萼片寬卵形,淡紅色;花瓣6,基部具2個圓形腺體;雄蕊6;子房筒狀,花柱先端盤狀,胚珠6,有短柄。漿果球形或廣橢圓形,紫黑色,被一層灰粉。種子5-6顆,多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主肺結(jié)核
內(nèi)服:煎湯,10-15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叢中,平原河灘地上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
原形態(tài)黑果小檗,落葉灌木,高1-2m。莖直立,基部多分枝,嫩枝褐色,老枝灰色,刺單一或3分叉,長1-3cm,暗褐色。葉簇生,革質(zhì);葉片卵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2.5-7cm,寬2-5cm,先端鈍圓形、基部漸狹,全緣或具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有不清晰的葉脈。總狀花序稀疏,具3-9花;花黃色,直徑8-12mm,花梗長5smm;苞片披針形;萼片寬卵形,淡紅色;花瓣6,基部具2個圓形腺體;雄蕊6;子房筒狀,花柱先端盤狀,胚珠6,有短柄。漿果球形或廣橢圓形,紫黑色,被一層灰粉。種子5-6顆,多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功能主治主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