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刺黃柏葉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叢中,平原河灘地上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

    原形態(tài)

    黑果小檗,落葉灌木,高1-2m。莖直立,基部多分枝,嫩枝褐色,老枝灰色,刺單一或3分叉,長1-3cm,暗褐色。葉簇生,革質(zhì);葉片卵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2.5-7cm,寬2-5cm,先端鈍圓形、基部漸狹,全緣或具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有不清晰的葉脈。總狀花序稀疏,具3-9花;花黃色,直徑8-12mm,花梗長5smm;苞片披針形;萼片寬卵形,淡紅色;花瓣6,基部具2個圓形腺體;雄蕊6;子房筒狀,花柱先端盤狀,胚珠6,有短柄。漿果球形或廣橢圓形,紫黑色,被一層灰粉。種子5-6顆,多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功能主治

    主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xì)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
  • 《中國藥典》:板藍(lán)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別名大藍(lán)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