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杯莧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

    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莧科植物杯莧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河邊或山谷蔭蔽處。分布華南各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木,高可達50厘米。莖常有四陵,被柔毛,基部常匍匐。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狀菱形,長2~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兩面被伏貼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花束疏生,總苞1枚著生于花束基部,卵形;花小,無花梗;小苞片2枚,闊卵形;萼片5,長卵形,長2~2.5毫米,具脈紋3條,外面密被長柔毛;雄蕊5枚,基部合生;不育雄蕊短舌狀,先端鈍或兩淺裂;不育花的花萼及苞片變態(tài)為鉤狀芒刺。胞果不開裂?;ㄆ?~11月。

    性味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苦澀,微涼。"

    功能主治

    ①《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②《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

    蛇見怕、鏡面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小馬鞭草、細樣倒扣草

    出處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植株生長盛期采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臺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細長。莖上升或直立,鈍四棱形,具分枝,有灰色長柔毛,節(jié)部帶紅色,加租,基部數(shù)節(jié)生不定根。葉對生;葉柄長1-7mm,有長柔毛;葉片菱狀倒卵形或菱狀長圓形,長1.5-6cm,寬6-30mm,先端圓鈍,微凸,中部以下驟然變細,基部圓形,上面綠色,幼時帶紅色,下面蒼白色,兩面有長柔毛,具緣毛??偁罨ㄐ蛴啥鄶?shù)花叢而成,頂生和最上部葉腋生,直立,長4-35cm;總梗延伸,不分枝,密生灰色柔毛;花叢具長約1mm的花梗,在花序下部的花叢間距離較遠,愈向上距離愈近,初直立,后開展,最后反折,下部花叢由2-3朵兩性花及數(shù)朵不育花而成,愈向花序上部,花叢內的不育花數(shù)目愈減少,最上部花叢僅有1朵兩性花,而無不育花,果實成熟時,整個花叢脫落;苞片長1-2mm,先端長漸尖,授粉后反折;兩性花白花被片卵狀長圓形,長2-3mm,淡綠色,先端漸尖,具凸尖外面有白色長柔毛,內面無毛,具3-5脈;雄蕊花絲長3-4mm,基部連合部分僅長1mm;退化雄蕊長方形,長0.5mm,先端截形,具2淺裂或凹缺。胞果球形,直徑約0.5mm,無毛,帶綠色;不育花的花被片及苞片黃色,長約1.5mm,花后稍延長,先端鉤狀,基部有長柔毛。種子卵狀長圓形,極小,褐色,光亮?;?、果期6-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全緣,兩面有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偣<靶』ü@w細;小花淡綠色,干后枯綠色。

    化學成分

    全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1]。

    性味

    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O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別名花斑蝥、花殼蟲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
  • 《中藥大辭典》:斑鳩拼音注音Bān Jiū別名斑鵻、錦鳩(《范汪方》),斑鷦(《本草衍義》),鵓鳩(《六書故》),祝鳩(《綱目》)。出處《嘉佑本草》來源為鳩鴿科動物山斑鳩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樹林間,常成群活動,營巢于樹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來源馬鞭草科斑鳩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功能主治清濕熱,解毒,調經。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水腫瘡毒。用法用量1~2兩。外用......
  • 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 Yè別名戰(zhàn)骨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狐臭柴和黃毛豆腐柴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mna puberula Pamp.Premna fulua Craib.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木拼音注音Bān Jiū Mù別名斑鳩菊、白花毛桃來源菊科斑鳩菊屬植物茄葉斑鳩菊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以根和葉入藥。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干;葉秋季采。性味甘、苦,涼。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