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鱗葉蘚

    《全國中草藥匯編》:鱗葉蘚別名

    多枝鱗葉蘚

    來源

    苔蘚類鱗葉蘚Taxiphyllum taxiramenum (Mitt.) Fleisch.,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長江流域各省。

    功能主治

    主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鮮品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鱗葉蘚拼音注音Lín Yè Xiǎn別名

    長葉鱗葉蘚

    英文名scale leaf moss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灰蘚科植物鱗葉蘚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axiphyllum taxirameum (Mitt.) Fleisch.[Stereodon taxirameus Mitt.]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或曬干研末,過篩,消毒備用。亦可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濕地、樹干上、腐木上,及巖石表面的腐殖質(zhì)上。四季均可見。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西北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臺(tái)灣、湖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

    植物體扁平,柔軟,黃綠色、暗綠色微帶紅褐色,略有光澤。莖匍匐,長2-4cm,不規(guī)則羽狀分枝。葉2列,長卵狀闊披針形,漸尖;中肋二出,甚短或缺失;葉邊具細(xì)齒。葉尖細(xì)胞菱形,中下部細(xì)胞狹長梭形或線形,具前角突。雌雄異株。蒴柄紅褐色,纖細(xì);孢蒴長卵形,褐色;蒴蓋圓錐形,具細(xì)長喙;蒴齒黃色,下部有橫紋;蒴帽早落。

    性狀

    1.性狀鑒別 本品為數(shù)株叢集成片狀,綠色或暗綠色,微有光澤。分離后每株呈扁平狀,莖長可達(dá)4cm,不規(guī)則分枝,背葉和腹葉兩側(cè)斜生,呈扁平2列,緊貼莖上,濕潤展平后,葉基部長卵形,上部闊披針形,漸尖,中肋2,甚短或缺,葉緣褐色;蒴蓋圓錐形,具長喙,蒴齒具橫紋。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葉片上部細(xì)胞由小形綠色細(xì)胞和大形無色細(xì)胞所構(gòu)成,兩種細(xì)胞混生。角細(xì)胞分化明顯,具前角突。葉緣細(xì)胞狹長。

    歸經(jīng)

    入肝、脾二經(jīng)

    性味

    淡;涼

    功能主治

    止血斂瘡。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止血、消炎的功能。用于治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張口草、華夏慈菇、燕尾草來源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S.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以球莖及全草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別名蟲兒被單、筋骨菜、單背葉、青姑草、金纏萊、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單草、滇繁縷、白筋骨草、雞骨草、唐根草、石繁縷、糯米藤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縷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別名復(fù)盆子、大烏泡、烏沙莓、菜子泡、回頭龍、兩頭草、兩頭忙、烏泡倒觸傘、倒生根、烏龍毛、烏龍須、白龍須、過江龍[不定根]來源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實(shí)、根及莖、藤著......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處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葉、葉芽或莖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