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蹄樹、觀音座蓮、地蓮花
蕨類蓮座蕨科蓮座蕨屬植物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帶葉柄的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
淡,涼。
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損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蛇咬傷,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
3~5錢。水煎服或1錢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適量,鮮根莖搗爛敷或干根莖磨汁涂患處。
牛蹄勞(《中國植物志》),馬蹄樹、地蓮花(《湖南藥物志》),馬蹄香、馬蹄附子(《廣西藥植名錄》)。
《陸川本草》
為蓮座蕨科植物福建蓮座蕨的根狀莖。夏、秋采收。
生林下、溪邊。分布福建、湖北、湖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下面簇生圓柱狀的粗根。2回羽狀復(fù)葉;葉柄粗壯,多汁肉質(zhì),長約50厘米;葉片寬卵形,長與闊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對,互生,狹長圓形,長50~60厘米,寬14~18厘米;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上,中部小羽片披針形,長7~9厘米,寬1~1.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幾圓形,頂部向上微彎,下部小羽片較短,頂生小羽片和側(cè)生的同形,有柄,葉緣全部具有淺三角形鋸齒;葉革質(zhì),兩面光滑,葉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葉軸腹部具縱溝,向頂端具狹翅。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毫米,距葉緣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個(gè)孢子囊組成。
《陸川本草》:"苦,寒。"
祛風(fēng),清熱,解毒。治風(fēng)熱咳嗽,痄腮,癰腫瘡毒,蛇咬傷,功能性子宮出血。
①《陸川本草》:"清涼敗毒.治瘡癰,癤腫。"
②《湖南藥物志》:"祛風(fēng)解毒。"
③曠西藥植名錄》:"治風(fēng)濕骨疼,熱咳,腮腺炎。"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①治心煩不安:馬蹄蕨水煎,沖朱砂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蛇咬傷:馬蹄蕨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③治疔:馬蹄蕨搗爛敷。
④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馬蹄蕨研末,用溫開水沖服一錢,一日三次。
⑤治創(chuàng)傷出血:馬蹄蕨研末,撒患處,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牛蹄勞、馬蹄樹、地蓮花、馬蹄香、馬蹄附子、觀音座蓮、觀音蓮、馬蹄蓮、馬蹄風(fēng)、山羊蹄、福建蓮座蕨、山豬肝、大鳳尾、牛腳跡、羊蹄甲、渡饑草
出自《陸川本草》
藥材基源:為觀音座蓮科植物福建觀音座蓮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去須根,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溪邊或陰濕的酸性土壤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多年生大型陸生蕨類,植株高1.5-3m。根狀莖直立,塊狀。葉柄粗壯,肉質(zhì)而多汁,長約50cm,基部有肉質(zhì)托葉狀附屬物。葉簇生,草質(zhì),寬卵形,長寬各約60cm以上,二回羽狀;羽片互生,狹長圓形,寬14-18cm;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中部小羽片7-10cm,寬1-1.8cm,披針形,先端漸尖頭,基部近截形或近全緣,具短柄,下部的漸短縮,頂生小羽片和側(cè)生小羽片同形,有柄;葉緣均有淺三角形鋸齒,側(cè)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mm,距葉緣0.5-1mm,通常由8-10個(gè)孢子囊組成。
心;肺經(jīng)
苦;寒;涼
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鎮(zhèn)痛安神。主痄腮;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跌打腫痛;外傷出血;崩漏;乳癰;風(fēng)濕痹痛;產(chǎn)后腹痛;心煩失眠
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磨汁涂;或研末撒敷。
1.《陸川本草》:清涼敗毒。治瘡癰,癤腫。
2.《湖南藥物志》:祛風(fēng)解毒。
3.《廣西藥植名錄》:治風(fēng)濕骨疼,熱咳,腮腺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蹄樹、觀音座蓮、地蓮花
來源蕨類蓮座蕨科蓮座蕨屬植物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帶葉柄的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淡,涼。
功能主治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損傷,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蛇咬傷,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1錢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適量,鮮根莖搗爛敷或干根莖磨汁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馬蹄蕨拼音注音Mǎ Tí Jué別名牛蹄勞(《中國植物志》),馬蹄樹、地蓮花(《湖南藥物志》),馬蹄香、馬蹄附子(《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陸川本草》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福建蓮座蕨的根狀莖。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林下、溪邊。分布福建、湖北、湖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米以上。根狀莖塊狀,直立,下面簇生圓柱狀的粗根。2回羽狀復(fù)葉;葉柄粗壯,多汁肉質(zhì),長約50厘米;葉片寬卵形,長與闊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對,互生,狹長圓形,長50~60厘米,寬14~18厘米;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上,中部小羽片披針形,長7~9厘米,寬1~1.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幾圓形,頂部向上微彎,下部小羽片較短,頂生小羽片和側(cè)生的同形,有柄,葉緣全部具有淺三角形鋸齒;葉革質(zhì),兩面光滑,葉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葉軸腹部具縱溝,向頂端具狹翅。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毫米,距葉緣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個(gè)孢子囊組成。
性味《陸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清熱,解毒。治風(fēng)熱咳嗽,痄腮,癰腫瘡毒,蛇咬傷,功能性子宮出血。
①《陸川本草》:"清涼敗毒.治瘡癰,癤腫。"
②《湖南藥物志》:"祛風(fēng)解毒。"
③曠西藥植名錄》:"治風(fēng)濕骨疼,熱咳,腮腺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心煩不安:馬蹄蕨水煎,沖朱砂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蛇咬傷:馬蹄蕨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③治疔:馬蹄蕨搗爛敷。
④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馬蹄蕨研末,用溫開水沖服一錢,一日三次。
⑤治創(chuàng)傷出血:馬蹄蕨研末,撒患處,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馬蹄蕨拼音注音Mǎ Tí Jué別名牛蹄勞、馬蹄樹、地蓮花、馬蹄香、馬蹄附子、觀音座蓮、觀音蓮、馬蹄蓮、馬蹄風(fēng)、山羊蹄、福建蓮座蕨、山豬肝、大鳳尾、牛腳跡、羊蹄甲、渡饑草
英文名Rhizome of Fokien Angiopteris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觀音座蓮科植物福建觀音座蓮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去須根,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溪邊或陰濕的酸性土壤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大型陸生蕨類,植株高1.5-3m。根狀莖直立,塊狀。葉柄粗壯,肉質(zhì)而多汁,長約50cm,基部有肉質(zhì)托葉狀附屬物。葉簇生,草質(zhì),寬卵形,長寬各約60cm以上,二回羽狀;羽片互生,狹長圓形,寬14-18cm;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中部小羽片7-10cm,寬1-1.8cm,披針形,先端漸尖頭,基部近截形或近全緣,具短柄,下部的漸短縮,頂生小羽片和側(cè)生小羽片同形,有柄;葉緣均有淺三角形鋸齒,側(cè)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mm,距葉緣0.5-1mm,通常由8-10個(gè)孢子囊組成。
歸經(jīng)心;肺經(jīng)
性味苦;寒;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鎮(zhèn)痛安神。主痄腮;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跌打腫痛;外傷出血;崩漏;乳癰;風(fēng)濕痹痛;產(chǎn)后腹痛;心煩失眠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磨汁涂;或研末撒敷。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清涼敗毒。治瘡癰,癤腫。
2.《湖南藥物志》:祛風(fēng)解毒。
3.《廣西藥植名錄》:治風(fēng)濕骨疼,熱咳,腮腺炎。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