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食療本草》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根,10~11月間挖,曬干,或鮮用。
見"葡萄藤葉"條。
①《綱目》:"甘澀,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寒,味甘苦,無毒。"
除風濕,利小便。治風濕痹痛,腫脹,小便不利。
①孟詵:"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后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眙安。"
②《綱目》:"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③《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消脹,利水。治癱瘓麻木,吐血,口渴。"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或煎水淋洗。
①治關節(jié)痛:白葡萄根二至三兩,豬蹄一個或鱺魚一、兩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吐血:葡萄根、白茅根、側柏葉、紅茶花、茜草根、藕節(jié)。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筋傷骨折:葡萄鮮根搗爛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出自《食療本草》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vinifera L.
采收和儲藏:秋、秋季采挖取根部,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原產(chǎn)亞洲西部。現(xiàn)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葡萄 高大纏繞藤本。幼莖禿凈或略被綿毛;卷須二叉狀分枝,與葉對生。葉互生;葉柄長4-8cm;葉片紙質,圓卵形或圓形,寬10-20cm,常3-5裂,基部心形,邊緣有粗而稍尖銳的齒缺,下面常密被蛛絲狀綿毛;花雜性,異株;圓錐花序大而長,與葉對生,被疏蛛絲狀柔毛;花序柄無卷須;萼極小,杯狀,全緣或不明顯的5齒裂;花瓣5,黃綠色,先端粘合不展開,基部分離,開花時呈帽狀整塊脫落;雄蕊5;花盤隆起,由5個腺體組成,基部與子房合生;子房2室,花柱短,圓錐形。漿果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富汁液,熟時紫黑色或紅而帶青色,外被蠟粉?;ㄆ?月,果期9-10月。
根含γ-2-葡萄素(γ-2-viniferin)。
肺;腎;膀胱經(jīng)
甘;平
祛風通絡;利濕消腫;解毒。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癰腫疔毒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湯洗。
①治關節(jié)痛: 白葡萄根二至三兩,豬蹄一個或鱺魚一、兩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吐血: 葡萄根、白茅根、側柏葉、紅茶花、茜草根、藕節(jié)。燉肉服。 (《四川中藥志》)③治筋傷骨折: 葡萄鮮根搗爛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1. 孟詵: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后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2.《綱目》: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3.《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消脹,利水。治癱瘓麻木,吐血,口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食療本草》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根,10~11月間挖,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見"葡萄藤葉"條。
性味①《綱目》:"甘澀,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寒,味甘苦,無毒。"
功能主治除風濕,利小便。治風濕痹痛,腫脹,小便不利。
①孟詵:"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后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眙安。"
②《綱目》:"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③《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消脹,利水。治癱瘓麻木,吐血,口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或煎水淋洗。
復方①治關節(jié)痛:白葡萄根二至三兩,豬蹄一個或鱺魚一、兩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吐血:葡萄根、白茅根、側柏葉、紅茶花、茜草根、藕節(jié)。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筋傷骨折:葡萄鮮根搗爛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葡萄根拼音注音Pú Tɑo Gēn英文名Root of European Grape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vinifera L.
采收和儲藏:秋、秋季采挖取根部,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原產(chǎn)亞洲西部。現(xiàn)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葡萄 高大纏繞藤本。幼莖禿凈或略被綿毛;卷須二叉狀分枝,與葉對生。葉互生;葉柄長4-8cm;葉片紙質,圓卵形或圓形,寬10-20cm,常3-5裂,基部心形,邊緣有粗而稍尖銳的齒缺,下面常密被蛛絲狀綿毛;花雜性,異株;圓錐花序大而長,與葉對生,被疏蛛絲狀柔毛;花序柄無卷須;萼極小,杯狀,全緣或不明顯的5齒裂;花瓣5,黃綠色,先端粘合不展開,基部分離,開花時呈帽狀整塊脫落;雄蕊5;花盤隆起,由5個腺體組成,基部與子房合生;子房2室,花柱短,圓錐形。漿果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富汁液,熟時紫黑色或紅而帶青色,外被蠟粉?;ㄆ?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分根含γ-2-葡萄素(γ-2-viniferin)。
歸經(jīng)肺;腎;膀胱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利濕消腫;解毒。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湯洗。
復方①治關節(jié)痛: 白葡萄根二至三兩,豬蹄一個或鱺魚一、兩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吐血: 葡萄根、白茅根、側柏葉、紅茶花、茜草根、藕節(jié)。燉肉服。 (《四川中藥志》)③治筋傷骨折: 葡萄鮮根搗爛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1. 孟詵: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后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2.《綱目》: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3.《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消脹,利水。治癱瘓麻木,吐血,口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