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薔薇花

    《中藥大辭典》:薔薇花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Huā別名

    刺花(《綱目》),白殘花(《藥材資料匯編》),柴米米花(《江蘇植藥志》)。

    出處

    《醫(yī)林纂要》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花朵。5~6月花盛開時(shí),擇晴天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多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新疆等地。主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多花薔薇,又名:墻麻、牛棘、墻薇(《本經(jīng)》),牛勒、山棗(《吳普本草》),薔蘼、山棘、薔薇(《別錄》),玉雞苗(《清異錄》),刺縻(《救荒本草》),刺紅、野薔薇(《群芳譜》),倒鉤刺、和尚頭、七姊妹。

    落葉小灌木,高達(dá)2米。莖、枝多尖刺,有時(shí)呈偃伏或纏繞狀,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通常9枚,橢圓形或廣卵形,先端鈍或尖,基部鈍圓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無毛或被柔毛;托葉極明顯,中部以下與葉柄合生,邊緣篦狀深裂?;ǘ鄶?shù)簇生,為圓錐形傘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著生少數(shù)腺毛;萼片5,披針形,密生絨毛;花瓣5片,心臟形或廣倒卵形,凹頭;雄蕊多數(shù);花柱無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時(shí)肉質(zhì)而有光澤。瘦果,生在環(huán)狀或壺狀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狀

    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ㄝ嗯樞?,背面黃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狀毛,無絨毛或具少數(shù)絨毛,內(nèi)表面密被白色絨毛;花瓣三角狀卵形,黃白色至棕色,多皺縮卷曲,脈紋明顯;雄蕊多數(shù),黃色,卷曲成團(tuán);花柱突出,無毛;花托壺形,表面棕紅色,基部有長短不等的果柄。氣微弱,味微苦澀。以無花托及葉片摻雜,花瓣完整、色白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花含黃芪甙,又含揮發(fā)油0.02~0.03%左右。

    性味

    甘,涼。

    ①《藥材資料匯編》:"甘,平。"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涼。"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苦澀,寒。"

    注意

    《綱目拾遺》:"劉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

    ①《醫(yī)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②《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jié)吐血。"

    ③《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芳香健胃。"

    ④《南寧市藥物志》:"治泄瀉、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外用:研末撒。

    復(fù)方

    ①治瘧疾:野薔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譜》)

    ②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小果薔薇的花在江蘇亦作薔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狀毛,花柱有白毛,其他與上種同。參見"小金櫻"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薔薇花拼音注音Qiánɡ Wēi Huā別名

    刺花、白殘花、柴米米花、

    英文名Flower of Japanese Rose出處

    出自《醫(yī)林纂要》;1.陶弘景:營實(shí)即是薔薇子, 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薔薇莖間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3.《綱目》:薔薇,野生林塹間。春抽嫩蕻,小兒掐去皮刺食之;既長則成叢似蔓,而莖硬多刺,小葉尖薄有細(xì)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jié)子成簇,生青熟紅,其核有白毛,如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野薔薇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采收和儲藏:5-6月花盛開時(shí),擇晴天采集,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野薔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shí)3,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于葉柄;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尚?;多,朵簇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直徑1.5-2cm;萼片5,披針形,有時(shí)中部具2個(gè)線形裂片;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shù);花柱結(jié)合成束。果實(shí)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ㄆ?-6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半陰,好肥耐瘠,不耐水濕,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或壓條繁殖法。扦插法:9-10月,先當(dāng)年生粗壯飽滿的枝條,截成20-25cm長作插條,用泥漿法扦插,插入泥漿中2/3或1/2,每1㎡約插1000枝左右。次年2月移植。壓條法:2-3月,選2年生枝條,壓其中部部分。壓入土部分用刀刻傷,壓入土內(nèi)約5-6cm深,壓實(shí),露出土面的枝梢要用木棍支直。壓后經(jīng)常澆水,1年便能生根,次年1月便可切離移植。定植時(shí)按行株距70cm×50cm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3-4次,結(jié)合中耕除草施肥2次,第1次施肥在春芽萌動時(shí),用稀腐熟人畜糞尿澆在根的周圍;第2次施肥在秋季落葉后,在植株周圍挖一圓圈,埋入堆肥或畜糞。

    性狀

    性狀鑒別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針形,密被絨毛;花瓣黃白色至棕色,多數(shù)萎落皺縮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3cm,寬約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見條狀脈紋(維管束)。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花萼筒上,黃色,卷曲成團(tuán)?;ㄍ行匦?,基部有長短不等的花柄。質(zhì)脆易碎。氣微香,味微苦而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黃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饅頭狀或類三角形,表皮細(xì)胞呈類多角形、類方形。②螺紋導(dǎo)管直徑14-25μm。③花粉粒類圓形、橢圓形,淡黃棕色,直徑28-42μm,可見3個(gè)萌發(fā)孔及1-3個(gè)萌發(fā)溝,外壁薄,光滑。④草酸鈣簇晶直徑28-42μm。

    化學(xué)成分

    花的揮發(fā)油含28種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為2,5,5-三甲基庚二烯(2,5,5-trimethylheptadiene),牻牛兒酸甲酯(香葉酸甲酯methyl geranate)等。

    鑒別

    取粗粉1g,加甲醇15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與鹽酸1滴,溶液漸顯櫻紅色。(檢查黃酮類)

    歸經(jīng)

    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澀;涼

    注意

    《綱目拾遺》:劉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

    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熱煩渴;胃脘脹悶,吐血,衄血,口瘡,癰癤,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

    復(fù)方

    ①治瘧疾: 野薔薇花,拌茶煎服。 (《群芳譜》)②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 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1.《醫(yī)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2.《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jié)吐血。

    3.《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芳香健胃。

    4.《南寧市藥物志》:治泄瀉、下痢。

    5.《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葉。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止痙。治小兒驚厥。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別名龍須草、繡球草來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 rubra (Lour.) Makino,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東、西南、華南。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治淋濁。用法用量5錢,配伍其它藥,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采收和儲藏:8-......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ēn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的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
  • 《中藥大辭典》: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shí)。8~9月采將成熟果實(shí),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