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散血藤

    《中藥大辭典》:散血藤拼音注音Sàn Xuè Ténɡ別名

    鉆地風(fēng)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鉆地風(fēng)藤莖

    生境分布

    喜生于潮濕處。分布四川。

    原形態(tài)

    白背鉆地風(fēng),又名:粉葉鉆地風(fēng)。

    落葉攀援灌木。單葉對生,紙質(zhì),矩狀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4~7厘米,先端闊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有白霜,密生乳狀突起,除脈腋有束毛外均禿凈;葉柄長2~7厘米。傘房花序頂生;花2型;邊緣不育花僅一大形萼片,呈矩圓形或狹矩圓形,長3~4厘米,先端鈍,乳白色,老時棕色;孕性花小,萼片4~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頂端圓錐狀,有10肋。種子多數(shù),線形。

    性味

    性涼,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解熱毒。治瘀血凝滯,筋骨風(fēng)痛及瘡毒紅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4~6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散血藤拼音注音Sàn Xuè Ténɡ別名

    利筋藤

    英文名hypoglaucum Schizophragma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鉆地風(fēng)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izophragma hypoglaucum Rehd.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2000m山地溝邊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白背鉆地風(fēng) 落葉藤狀灌木,長達(dá)10cm。以氣根攀援于他物上。小枝栗褐色,老枝縱裂,脫薄皮。單葉對生,紙質(zhì);葉柄長2-7cm;葉片長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8-15cm,寬4-7cm,先端闊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粉白色,密生乳頭狀突起,除脈腋有束毛外均禿凈。傘房花序頂生;花二型;邊緣不育花僅具一大形萼片,呈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3-4cm,先端鈍,乳白色,老時棕色;能育花?。惠嗥?-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先端圓錐狀,有10肋,于肋間開裂。種子多數(shù),線形。

    性狀

    藤莖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3-5mm。表面黑褐色至黑色,被微毛,節(jié)膨大,毛明顯,并可見側(cè)枝及葉痕。質(zhì)較硬,不易折斷,斷面粉性,木部黃白色,髓部色深或中空。氣微,味苦。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解熱毒。主風(fēng)濕疼痛,熱毒瘡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8g;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xì)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秋冬采收,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diǎn)楮頭紅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var.maculata C.Y.Wu ex C.Chen采收和儲藏:夏、秋......
  •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diǎn)虎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punct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來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西藏。性味淡,溫。功能主治除濕利尿,行血祛瘀,消腫。主治咳嗽,咯血,黃疸,骨折筋傷,白帶,瘡癤。用法用量0.5~1兩。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藥大辭典》: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功能主治清血熱;燒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去毛),2~3錢;或燒灰沖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斑竹殼拼音注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