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斑茅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

    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cè)》)。

    出處

    江西《草藥手冊(cè)》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斑茅。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廣東、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或更高。根莖粗壯,被鱗片。稈直立,無毛,具多節(jié),節(jié)具長(zhǎng)須毛。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zhǎng)60~150厘米,寬2~2.5厘米,除上面基部密生柔毛外,余均無毛,邊緣小刺狀粗糙;葉鞘無毛或有毛,下部者長(zhǎng)于節(jié)間,而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長(zhǎng)1~2毫米,先端截平,具小纖毛。圓錐花序頂生,大型,長(zhǎng)30~60厘米,主軸無毛,穗軸節(jié)間長(zhǎng)3~6毫米,具長(zhǎng)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基盤具短毛;第一穎先端膜質(zhì)而漸尖,背部具長(zhǎng)毛;第二穎舟形,先端漸尖并與邊緣同為膜質(zhì)而具小纖毛:第一外稃披針形,較穎稍短,第二外稃披針形,較穎短1/4,先端尖;內(nèi)稃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為外稃之半;雄蕊3;花柱長(zhǎng)而羽毛狀。穎果離生?;?、果期5~10月。

    性味

    甘,淡。

    功能主治

    通竅利水,破血通經(jīng)。治跌打損傷,筋骨風(fēng)痛,婦人閉經(jīng),水腫盅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2兩。

    復(fù)方

    治月經(jīng)后期:斑茅根一兩,茜草三錢,接骨金粟蘭二錢,鐵掃帚根五錢,胡頹子樹根一兩。水煎,加砂糖、水酒沖服。(性味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

    大密、芭茅

    英文名Root of reedlike sweetcane出處

    出自崔禹錫《食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中、西南及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斑茅,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大,可達(dá)2-4m,稈直徑可達(dá)2cm。花序以下無毛。葉片條狀披針形,長(zhǎng)60-150cm,寬2-2.5cm,先端葉片不顯著退化。圓錐花序長(zhǎng)30-60cm,寬4-13cm,主軸無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zhǎng)3.5-4mm,基盤有遠(yuǎn)較小穗為短的柔毛;兩穎等長(zhǎng),第1穎先端漸尖,有2脊,脊緣有長(zhǎng)柔毛,第2穎舟形,頂端漸尖,上部邊緣有小纖毛,背部無毛,或有長(zhǎng)柔毛;第1外稃和第2外稃頂端尖或有小尖頭,第2內(nèi)稃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為外稃之半;雄蕊3,花藥長(zhǎng)約1.8mm;花柱長(zhǎng)而羽毛狀。穎果離生?;?、果期5-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潮濕氣候。能耐旱、耐澇。宜選擇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地下莖埋植和壓稈繁殖法。地下莖埋植:冬、春季,挖起地下莖,每隔70-100cm開一橫溝,把地下莖平埋于溝內(nèi),覆土,地下莖要與水流與垂直方向。壓稈繁殖:7月,砍取當(dāng)年長(zhǎng)的莖稈進(jìn)行埋植,壓土10-15cm厚,梢部露出地面約20cm。 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追肥。

    性味

    甘;談;平

    功能主治

    活血通經(jīng);通竅利水。主跌打損傷;筋骨風(fēng)痛;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水腫蠱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60g。

    復(fù)方

    治月經(jīng)后期: 斑茅根一兩,茜草三錢,接骨金粟蘭二錢,鐵掃帚根五錢,胡頹子樹根一兩。水煎,加砂糖、水酒沖服。

    各家論述

    1. 崔禹錫《食經(jīng)》:主續(xù)絕傷,補(bǔ)中堅(jiān)筋骨,益氣力,好令趨走。

    2.《嘉右本草》:主明目,多食其肉,益氣,助陰陽(yáng)。

    3.《本草衍義》:久病虛損人食之,補(bǔ)氣。

    4.《綱目》:食之,令人不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Lí Zǐ別名文光果、刺檳榔果、木梨子、繅絲花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藥。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曬干或鮮用。性味酸、澀,平。功能主治根:消食健脾,收斂止瀉。用于食積腹脹,痢......
  • 《中藥大辭典》: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別名茨藜子根(《天寶本草》),茨藜根(《貴陽(yáng)民間藥草》)。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根。7~8月采?;瘜W(xué)成分根、莖均含鞣質(zhì)。四川產(chǎn)的根皮含鞣質(zhì)。又含維生素B-2.4%,維生素P-2......
  •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花。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止泄痢。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釘木樹、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樹皮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活血止痛......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