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禾麻

    《中藥大辭典》:水禾麻拼音注音Shuǐ Hé Má別名

    山麻(《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大水麻、水蘇麻(《貴州民間藥物》)。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苧麻科植物大葉苧麻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長于溝邊、山坡或林邊。分布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湖北、山東、江蘇。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高1~1.5米,具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片堅紙質(zhì),廣卵形或近圓形,長7~16.5厘米,寬5~12.5厘米,基部圓形或近截形,先端長漸尖或不明顯3驟尖,邊緣疏生不整齊的粗鋸齒,上部常有重鋸齒,上面粗糙,生短糙伏毛,下面沿脈網(wǎng)生短柔毛;葉柄長卜8.5厘米;托葉披針形?;▎涡?,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腋生,長達20厘米;雌花簇位于雄花簇上方;花細小,綠色,雄花花萼4裂,雄蕊2~4;雌花簇密集,球形,直徑約3.5毫米,花柱1,柱頭線形,宿存。瘦果細小,長倒卵形,有白毛,多數(shù)聚集成球狀。花期6月。果期9月。

    性味

    性溫,味淡。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接骨,解表寒。

    復方

    ①治頭風及發(fā)燒:水蘇麻尖五顆(火上去毛),克風尖七顆,蘿卜頭三錢,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日三次。

    ②治風濕骨痛:水蘇麻根二兩,山豆根、八爪金龍各七錢,追風傘一兩五錢。泡好酒一斤,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③接骨:水蘇麻根、澤蘭根、家麻根各一束。俱生用搗絨,兌燒酒炒熱外包。(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禾麻拼音注音Shuǐ Hé Má別名

    山苧、大水麻、野苧麻、水升麻、野線麻、大蠻婆草、火麻風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葉苧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longispica Steud.[B.grandifolia Wed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溝邊或林綠。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陜西、甘肅、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高1-1.5m?;繄A形,上部四棱形,被白色短伏毛。葉對生;葉柄長3-8.5cm;葉片堅紙質(zhì),寬卵形或近圓形,長7-16cm,寬5-12cm,先端長漸失或不明顯三驟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形,邊緣生粗鋸齒,上部的齒常重出,上面粗糙,生短糙伏毛,下面沿網(wǎng)脈生短柔毛。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位于雌花序之下;雌花序長達20cm,雌花簇密集,直徑約3.5mm。瘦果狹倒卵形,被白皮細毛,上部較密?;ㄆ?月,果期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較粗壯,直徑約1cm。淡棕黃色,表面有點狀突起和須根痕。質(zhì)地較硬,斷面淡棕色,有放射狀紋。莖細,長1 -1.5m,莖上部帶四棱形,具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后寬卵形,長7-16cm,寬5-12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壘叽咒忼X,上部常具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長3-8.5cm。莖上部葉腋有穗狀果序果實狹倒卵形,表面有白色細毛。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長葉苧麻根中含大黃素(emo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19α-羥基熊果酸(19α-h(huán)ydroxyur-solic acid),具16~22個碳原子的長鏈飽和脂肪酸,一種羥基脂肪酸酯及兩種不飽和脂肪醇[1]。其瘦果的油中含以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的脂肪酸[2]。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祛風;解毒殺蟲;化瘀消腫。主風熱感冒;麻疹;癰腫;毒蛇咬傷;皮膚瘙癢;疥瘡;風濕痹痛;跌打傷腫;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