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蛇

    《中藥大辭典》:水蛇拼音注音Shuǐ Shé別名

    公蠣蛇(陶弘景)。

    出處

    《綱目》

    來(lái)源

    為游蛇科動(dòng)物水蛇。

    生境分布

    生活于水田、池、溝等地。捕食魚(yú)類。有輕微毒性。分布廣東、廣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蘇、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全長(zhǎng)25~7O厘米。尾短。鼻間鱗1片。額鱗1片,上唇鱗7~8片,第4片入眼;眼前鱗1片;眼后鱗2片;顳颥鱗1+2。體鱗光滑,21(23)行。腹鱗128~154片。肛鱗二分。尾下鱗35~52對(duì)。體背面呈橄欖色,或青灰色,縱列有多數(shù)小黑點(diǎn)。頭后至頸部背面中線有黑縱線一條。體鱗最外側(cè)1行帶黑色,第2、3行為白色或橙黃色。腹面黃色,其前后緣均有暗灰色的斑點(diǎn)。尾腹側(cè)中央有一條青黃色的縱紋。

    本動(dòng)物的皮(水蛇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綱目》:"甘咸,寒,無(wú)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②《本草求原》:"明目。"

    復(fù)方

    治消渴,四肢煩熱,口干心躁:水蛇一條(活者剝皮,炙黃搗末),蝸牛不拘多少(水浸五日,取涎,入膩粉煎令稠),麝香一分(細(xì)研)。上藥,用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生姜湯下十丸。(《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蛇拼音注音Shuǐ Shé別名

    公蠣蛇、水游蛇、水炎鏈、半紋蛇

    英文名Chinese water snake出處

    出自《綱目》。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dòng)物水赤鏈游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

    采收和儲(chǔ)藏:春至秋季均可捕捉,捕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鮮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在山澗附近田野及平原田野池沼中生活。多以鱔魚(yú)、泥鰍等為食,也吃蛙類蝌蚪。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水赤鏈游蛇,體全長(zhǎng)62-72cm。背面灰褐色,體側(cè)有二鱗寬、五鱗高的黑色橫斑,各黑斑間相隔2-3鱗;這些黑斑向下延伸至腹鱗中間而上,呈左右交互排列。兩黑斑間之間隙呈美麗的橙黃色。痕前鱗1,眼后鱗3,偶或4-6;上唇鱗絕大多數(shù)為9,多為4-1-4式。體鱗17-19行,肛前偶有16行者,鱗片起棱。腹鱗135-161;尾下鱗39-78。

    毒性

    有輕微毒性。

    歸經(jīng)

    肝;胃;心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涼血止痢。主消渴;煩熱;口干;毒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2.《本草求原》:明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lái)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shí)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shí)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
  • 《中國(guó)藥典》:白術(shù)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lái)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一點(diǎn)血、躲蛇生、毒蛇藥、避蛇生。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
  •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白映山紅來(lái)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以根及花入藥。秋末采根,夏初采花,鮮用或曬干。性味辛、酸,溫。功能主治止咳,固精,止帶。......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lái)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皬?fù)方治臆瘡?fù)龋喊讞钚氯~,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gè)瘡面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