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粟奴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粟奴拼音注音Sù Nú別名

    粟粒黑粉、谷子黑穗、谷子黑粉

    來(lái)源

    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黑粉菌科粟奴Ustilago crameri Koern.以冬孢子粉入藥。多寄生于粟穗上。

    生境分布

    多寄生于粟穗上。

    性味

    淡、微苦,溫。

    功能主治

    利小腸,除煩滿。用于腸胃不舒,消化不良,胸中煩滿。

    用法用量

    1錢,加適量蜂蜜拌勻,水沖服,日服2次。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粟奴拼音注音Sù Nú出處

    《綱目》

    來(lái)源

    幼穗感染黑粉科真菌粟粒黑穗菌后所產(chǎn)生的菌癭

    粟粒黑穗菌:厚垣孢子褐色,略呈圓球形,表面光滑,大小為8~14×6~9微米,萌芽時(shí)雖形成先菌絲,但不生擔(dān)孢子。病菌主要為種子傳染。

    性狀

    真菌侵入幼穗子房而成的菌癭。包藏在花穎內(nèi),呈卵形或橢圓形,包有灰白色相當(dāng)堅(jiān)韌的膜,不易破裂,其中滿藏黑粉狀厚垣孢子?;ǚf及孢子堆膜破裂則散出黑粉狀厚垣孢子。

    功能主治

    《綱目》:"利小腸,除煩懣。"

    復(fù)方

    治小腸結(jié)澀不通,心煩悶亂,坐臥不安:小豆蘗一分,苦竹髭一分,粟奴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燈芯一束,銅錢七文,蔥白五寸。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粟奴拼音注音Sù Nú別名

    粟黑粉、谷子黑穗、谷子黑粉

    出處

    粟奴一名,始載于《綱目》,謂:“粟奴,即粟苗成穗時(shí)生煤黑者?!币陨纤觥懊汉谡摺迸c粟穗感染粟黑粉菌所產(chǎn)生的冬孢子粉一致。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黑粉菌科真菌粟黑粉菌侵染粟的幼穗所產(chǎn)生的冬孢子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Ustilago crameri Koern.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摘病穗,取下菌癭,收集冬孢子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寄生于粟及狗尾草等植物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臺(tái)灣、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本菌侵染谷子的花穗全部或部分,被侵害的籽粒比健全粒稍大。厚垣孢子充滿子房,外面包著一層由于房壁所形成的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放散出黑褐色的粉末,為冬孢子。冬孢子近球形、卵圓形、橢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平滑,淡黃色至橄欖褐色,直徑6-12μm。

    性狀

    1.性狀鑒別 菌癭包于花穎內(nèi),卵形或橢圓形,外被灰白色膜。質(zhì)疏松,膜破裂后,散出眾多黑褐色粉末(冬孢子)。氣微,味淡,后微苦。

    2.顯微鑒別 孢子團(tuán)呈不規(guī)則塊狀,棕褐色,有眾多冬孢子。冬孢子類球形、卵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6-12μm,表面光滑,淡黃褐色或橄欖褐色。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微苦;溫

    功能主治

    利尿;消積;除煩。主小便不利;消化不良;胸腹?jié)M悶;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lái)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shù)仲、油槁樹(sh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lái)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sh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吨参锩麑?shí)圖考長(zhǎng)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耙蛏诫u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lái)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dòng)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guó)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jiān)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zhǎng)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和長(zhǎng)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