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鱔魚骨

    《中藥大辭典》:鱔魚骨拼音注音Shàn Yú Gǔ別名

    鱔骨(《醫(yī)林纂要》)。

    出處

    《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為鱔科動物黃鱔骨骼。

    功能主治

    ①《本經(jīng)逢原》:"燒灰,香油調(diào)涂流火。"

    ②《本草再新》:"治風熱痘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鱔魚骨拼音注音Shàn Yú Gǔ別名

    鱔骨

    英文名Finless eel bone, Ricefield eel bone出處

    出自《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合鰓科動物黃鱔的血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后,去肉取骨,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zhuǎn)現(xiàn)象。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小動物。

    資源分布:除西北地區(qū)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黃鱔,體細長,呈蛇形,向后漸側(cè)扁,尾部尖細。頭圓,吻端尖,唇頗發(fā)達,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及腭骨上部有細齒。眼小,為一薄臘所覆蓋。兩處鼻孔在腹陪合為一,呈“V”字形。體無鱗。無胸腹鰭,背、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lián)合。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布黑色小點,腹部灰白。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咸;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流火;風熱痘毒;臁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燒炭研末;麻油調(diào)涂,或敷貼。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燒灰,香油調(diào)涂流火。

    2.《本草再新》:治鳳熱痘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別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態(tài)①背角無齒蚌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
  • 拼音注音Bànɡ Huā來源鴨跖草科紫萬年青屬植物紫萬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或?qū)⒒ㄕ艏s10分鐘,曬干。性味甘、淡,涼。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
  • 《中藥大辭典》:蝙蝠拼音注音Biān Fú別名服翼(《爾雅》),天鼠、伏翼(《本經(jīng)》),飛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爾雅》郭璞注),夜燕(《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后,去凈毛、爪、內(nèi)臟,風干或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Biān Fú Cǎo別名蝴蝶草、飛錫草、月見羅藟草來源豆科蝙蝠草Christia vespertilionis (L. f.)Bahn. f. [Lourea vespertilionis (L.)Desv.; Hedysarum......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別名蝙蝠藤(《澹寮試效方》),金絲釣葫蘆(《國藥的藥理學》),黃條香、防己葛、黃根(《中國藥植志》),野雞豆子(《吉林中藥手冊》),爬山秧子、山地瓜秧(《東北藥植志》),小葛香、楊柳子棵(《山東中藥》),光光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