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槐嫩蘗(《唐本草》)。
《別錄》
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
含蕓香甙。
《綱目》:"苦,平,無毒。"
治崩漏帶下,心痛,目赤,痔瘡,疥瘡。
①《別錄》:"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
②《唐本草》:"嫩蘗枝炮熨,止蝎毒。"
③《本草拾遺》:"木為灰,長毛發(fā)。"
④《本草圖經(jīng)》:"春采嫩枝,煅為黑灰,以揩齒去蚛;燒青枝取瀝,以涂癬。"
⑤《滇南本草》:"洗皮膚疥癩,去皮膚瘙癢之風。"
⑥《綱目》:"治赤目,崩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煎水熏洗或燒瀝涂。
①治崩中或赤白,不問年月遠近: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②治痔核: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傳信方》)
③治九種心痛:新生槐枝-握,去兩頭。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方》)
④療大風痿痹:槐嫩蘗,煮汁釀酒飲。(《唐本草》槐枝酒)
槐嫩蘗。
出自《名醫(yī)別錄》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的嫩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ora japon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曬干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屋邊、路邊。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槐 落葉喬木,高8-20m。樹皮灰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裂,內(nèi)皮鮮黃色,具臭味;嫩枝暗綠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細毛,皮孔明顯。奇數(shù)現(xiàn)狀復葉,互生,長15-25cm,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7-15,柄長約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鐮刀狀,早落;小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5-7.5cm,寬1.5-3cm,先端漸尖具細突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微亮,背面優(yōu)生白色短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30cm;萼鐘狀,5淺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脈微紫,翼瓣和龍骨瓣均為長方形;雄蕊10,分離,不等長;于房筒狀,有細長毛,花柱彎曲。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長2.5-5cm,黃綠色,無毛,不開裂,種子間極細縮。種子1-6顆,腎形,深棕色?;ㄆ?-8月,果期10-11月。
含蕓香甙(rutin)。
心;肝經(jīng)
味苦;性平
散瘀止血;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崩漏;赤白帶下;痔瘡;陰囊濕癢;心痛;目赤;疥癬
內(nèi)服:煎湯,15-30g;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燒瀝涂。
①治崩中或赤白,不問年月遠近: 槐核,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②治痔核: 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傳信方》)③治九種心痛: 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方》)④療大風痿痹: 槐嫩蘗; 煮汁釀酒飲。 (《唐本草》槐枝酒
1.《別錄》:主洗瘡及陰經(jīng)下濕癢。
2.《唐本草》:嫩蘗枝炮熨,止蝎毒。
3.《本草拾遺》:木為灰,長毛發(fā)。
4.《本草圖經(jīng)》:春采嫩枝,煅為黑灰,以揩齒去腫;燒青枝取瀝,以涂癬。
5.《滇南本草》:洗皮膚疥癩,去皮膚瘙癢之風。
6.《綱目》:治赤目,崩漏。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槐嫩蘗(《唐本草》)。
出處《別錄》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
化學成分含蕓香甙。
性味《綱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崩漏帶下,心痛,目赤,痔瘡,疥瘡。
①《別錄》:"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
②《唐本草》:"嫩蘗枝炮熨,止蝎毒。"
③《本草拾遺》:"木為灰,長毛發(fā)。"
④《本草圖經(jīng)》:"春采嫩枝,煅為黑灰,以揩齒去蚛;燒青枝取瀝,以涂癬。"
⑤《滇南本草》:"洗皮膚疥癩,去皮膚瘙癢之風。"
⑥《綱目》:"治赤目,崩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煎水熏洗或燒瀝涂。
復方①治崩中或赤白,不問年月遠近: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②治痔核: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傳信方》)
③治九種心痛:新生槐枝-握,去兩頭。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方》)
④療大風痿痹:槐嫩蘗,煮汁釀酒飲。(《唐本草》槐枝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槐枝拼音注音Huái Zhī別名槐嫩蘗。
英文名Twig of Japanese Pagodatree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的嫩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ora japon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曬干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屋邊、路邊。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槐 落葉喬木,高8-20m。樹皮灰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裂,內(nèi)皮鮮黃色,具臭味;嫩枝暗綠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細毛,皮孔明顯。奇數(shù)現(xiàn)狀復葉,互生,長15-25cm,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7-15,柄長約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鐮刀狀,早落;小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5-7.5cm,寬1.5-3cm,先端漸尖具細突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微亮,背面優(yōu)生白色短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30cm;萼鐘狀,5淺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脈微紫,翼瓣和龍骨瓣均為長方形;雄蕊10,分離,不等長;于房筒狀,有細長毛,花柱彎曲。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長2.5-5cm,黃綠色,無毛,不開裂,種子間極細縮。種子1-6顆,腎形,深棕色?;ㄆ?-8月,果期10-11月。
化學成分含蕓香甙(rutin)。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崩漏;赤白帶下;痔瘡;陰囊濕癢;心痛;目赤;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燒瀝涂。
復方①治崩中或赤白,不問年月遠近: 槐核,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②治痔核: 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傳信方》)③治九種心痛: 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方》)④療大風痿痹: 槐嫩蘗; 煮汁釀酒飲。 (《唐本草》槐枝酒
各家論述1.《別錄》:主洗瘡及陰經(jīng)下濕癢。
2.《唐本草》:嫩蘗枝炮熨,止蝎毒。
3.《本草拾遺》:木為灰,長毛發(fā)。
4.《本草圖經(jīng)》:春采嫩枝,煅為黑灰,以揩齒去腫;燒青枝取瀝,以涂癬。
5.《滇南本草》:洗皮膚疥癩,去皮膚瘙癢之風。
6.《綱目》:治赤目,崩漏。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