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功草、長(zhǎng)孫、黃孫、黃昏、海孫、蔓延(《別錄》),牡蒙(陶弘景),早藕(《本草拾遺,),百節(jié)藕(《植物名實(shí)圖考》)。
《本經(jīng)》
為百合科植物四葉王孫的根莖。白露至霜降間挖取,去凈苗葉,洗凈,曬干。
生于山地。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地。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狀,粗壯而長(zhǎng),有節(jié)。莖單1,直立,高約30厘米,單葉,通常4葉輪生于莖頂;葉片廣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柄?;▎紊谌~輪之上,具長(zhǎng)柄;外列花被4瓣,淡黃綠色,廣披針形,先端反卷,萼片狀;內(nèi)列花被4瓣,線形;雄蕊8枚,花絲細(xì)長(zhǎng),花藥基部著生,長(zhǎng)形;子房上位,球形,花柱4枚。肉質(zhì)漿果,紫黑色,室背開裂?;ㄆ谙募?。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雷公:苦,無毒。黃帝:甘,無毒。"
治痹癥四肢酸疼,赤白痢疾。
①《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②《別錄》:"益氣。"
③《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④《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長(zhǎng)孫、海孫、白功草、蔓延、黃孫、黃昏、杜蒙、露水一顆珠、露水珠、清水珠、七葉一枝花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唐本草》:《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藥對(duì)》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
2.《蜀本草》:王孫,葉似及己而大,根長(zhǎng)尺余,皮肉亦紫色。
3.《綱目》: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按神農(nóng)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并無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巴山重樓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aris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P.quadrifolia L.var.setchuanensis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蔭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等地。
巴山重樓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45cm。根莖細(xì)長(zhǎng)而橫生,直徑4-8mm。葉4枚輪生,稀為5枚;葉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zhǎng)4-9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具短柄或無柄?;üiL(zhǎng)2-7cm;外輪花被片4,狹披針形,長(zhǎng)1.5-3cm,寬3-4cm,反折;內(nèi)輪花被片線形,與外輪同數(shù)且近等長(zhǎng);雄蕊通常8,花藥長(zhǎng)1- 1.2cm,花絲短,藥隔突出部分長(zhǎng)6-10mm;子房球形,花柱4-5分枝。漿果狀蒴果不開裂,紫色;種子多數(shù)?;ㄆ?月。
性狀鑒別 根莖較細(xì)長(zhǎng),直徑2-4mm,近等粗。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節(jié)間較長(zhǎng)。斷面粉性。氣微,味微苦。
苦;辛;溫
散寒祛濕;通絡(luò)止痛;止血生肌。主寒濕久痹,腰肢冷痛,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1.《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2.《別錄》:益氣。
3.《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4.《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白功草、長(zhǎng)孫、黃孫、黃昏、海孫、蔓延(《別錄》),牡蒙(陶弘景),早藕(《本草拾遺,),百節(jié)藕(《植物名實(shí)圖考》)。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四葉王孫的根莖。白露至霜降間挖取,去凈苗葉,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狀,粗壯而長(zhǎng),有節(jié)。莖單1,直立,高約30厘米,單葉,通常4葉輪生于莖頂;葉片廣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柄?;▎紊谌~輪之上,具長(zhǎng)柄;外列花被4瓣,淡黃綠色,廣披針形,先端反卷,萼片狀;內(nèi)列花被4瓣,線形;雄蕊8枚,花絲細(xì)長(zhǎng),花藥基部著生,長(zhǎng)形;子房上位,球形,花柱4枚。肉質(zhì)漿果,紫黑色,室背開裂?;ㄆ谙募?。
性味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雷公:苦,無毒。黃帝:甘,無毒。"
功能主治治痹癥四肢酸疼,赤白痢疾。
①《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②《別錄》:"益氣。"
③《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④《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王孫拼音注音Wánɡ Sūn別名長(zhǎng)孫、海孫、白功草、蔓延、黃孫、黃昏、杜蒙、露水一顆珠、露水珠、清水珠、七葉一枝花
英文名rhizome of Fourleaf paris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唐本草》:《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藥對(duì)》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
2.《蜀本草》:王孫,葉似及己而大,根長(zhǎng)尺余,皮肉亦紫色。
3.《綱目》: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按神農(nóng)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并無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
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巴山重樓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aris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P.quadrifolia L.var.setchuanensis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蔭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巴山重樓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45cm。根莖細(xì)長(zhǎng)而橫生,直徑4-8mm。葉4枚輪生,稀為5枚;葉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zhǎng)4-9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具短柄或無柄?;üiL(zhǎng)2-7cm;外輪花被片4,狹披針形,長(zhǎng)1.5-3cm,寬3-4cm,反折;內(nèi)輪花被片線形,與外輪同數(shù)且近等長(zhǎng);雄蕊通常8,花藥長(zhǎng)1- 1.2cm,花絲短,藥隔突出部分長(zhǎng)6-10mm;子房球形,花柱4-5分枝。漿果狀蒴果不開裂,紫色;種子多數(shù)?;ㄆ?月。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較細(xì)長(zhǎng),直徑2-4mm,近等粗。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節(jié)間較長(zhǎng)。斷面粉性。氣微,味微苦。
性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散寒祛濕;通絡(luò)止痛;止血生肌。主寒濕久痹,腰肢冷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2.《別錄》:益氣。
3.《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4.《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摘錄《中華本草》